标题,听完音乐鉴赏想到的。内容,则是听了那首我的姐妹兄弟 加上五十六个民族的彩画的渲染,外加我一份矫情的感受,顺手打的字~~留个纪念
鉴赏课的时候,老师在放打麦号子,回过头来看教室里,一片低下头看手机看书写作业的。虽然不能明白唱的是什么,但是那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记录了她们几百年来对劳作的感情。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我们无法真正去融入那个画面,体验那些号子下他们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情与快乐。他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感情和民俗,我们也只是在几千秒里透过厚厚的屏幕去触碰。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我们常常会去感慨国外的古老音乐,老字号怎么可以传承那么多年也没有消失,可是我们自己的那么多非遗或是还没申请到非遗的音乐逐渐消失。可是当我们在哪里喷这喷那的时候,我们又在听什么呢,旅游在独特民族的时候又在唱哼唱什么呢,手机里搜索的又是什么?
时常想,倘若我真正的去触碰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之间一起吆喝着,唱着打麦号子,举着禾锄,我们必定会因为一份和谐,充满力量的旋律和质朴的氛围而感动,可能泪流满面吧。有时候,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多去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关于号子,关于民俗音乐,这应该就是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多彩民族里所能做的以单薄力量的传承吧。
我想,传承本身是对记忆的尊重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如果那些传承者都只是些老前辈,我们如何才能保证非遗的未来。其实保留那一份记忆,也是保留一份我们自己对于民族的情怀,保留一种可以听见的印记,因为,可能,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有声音的记忆吧。
PS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好好听啊,之前还迷恋西班牙吉他的欢悦,原来自己国家民族的曲子也那么的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