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那会儿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联通公司上班,做一个话务员,有一次和一位女同事(一个小姑娘和我差不多年龄)聊天,她问我有啥爱好。
我回答:“在家里没事就听相声。”
然后就看她斗大的眼睛瞪圆了看着我好一会儿,蹦出一句话:“老人家才喜欢听相声。”
比较不理解为什么只有老人家才喜欢听相声,难道年轻人就不能喜欢(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其实相声也是一门很年轻的语言艺术,是在清末形成的,这门艺术的祖师爷名叫朱绍文,那会儿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北京天桥卖艺过活,后来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过世那段时间,就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禁止艺人们演出,他们都没饭吃了。朱绍文可不管那么多了,都要饿死了,还管这个,就豁出去自个儿跑到天桥上说相声,老百姓又管他叫“穷不怕”先生。
还有人觉得说相声挺简单的,就是两个人站那儿讲笑话,其实这也是一门技术活,老郭说了:“你也会说话,我也会说话,为什么你要花钱来听我说话,这里面是有讲究的。”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可不容易,“说”贯口,练基本功,嘴皮子利索;“学”唱歌、唱戏、方言;“逗”人发笑;“唱”的是《太平歌词》。
有说法相声从口技发展来,今天的口技是学动物叫声,什么鸟叫、狼叫、鸡叫等等,我学得最好的就是狗叫、猫叫了(谁都会叫)。还有模仿机械声音的,汽车、火车、飞机这些声音。但清末的口技都是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比如人的声音。上学时学过一篇《口技》的文章,挂一帘儿,后坐一人,模仿男人、女人和娃娃的声音,惟妙惟肖。
相声嘛,有相有声,相貌之相,声音之声,一般都是重声不重相,说相声的没有长得特别帅的,要是有几个长成鹿晗、吴亦凡那样的,女粉丝估计会倍涨一些,不过这样也涉水太多。相声光靠语言把人逗乐是很困难的事儿,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来去匆匆,压力大,天天紧绷着一张脸,很难乐出来,所以好的相声要能单凭说话把人逗乐,事后回味的时候,还能再乐乐。
好的相声演员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掌握节奏,知道什么时候抖包袱,有的相声演员比较有观众缘的,一上场,还没开口,就有人乐。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很有名,就不多表述,他还有一个单口印象挺深的,就是有个人去看大夫,说自己浑身发痒,难受,问大夫开点药给治治。大夫就给写了一张纸条,给折起来,告诉他,这个是治痒的祖传偏方,要拿回家去看。那人就拿着纸条回家了,到家打开纸条一看,里面还有一张纸条,打开一看,还有一张纸条……打开最后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两字:挠挠。
以前的相声,是喜欢拿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现在就不能这样了,任何形式的文艺节目都不能这样,所以现在就会拿人性的弱点开玩笑。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有,听着的时候观众会有代入感,印象就会深刻。高英培和范振钰先生的《钓鱼》说的是人会吹牛(每个人都会有吹牛说大话的时候),那人钓鱼钓不着,就去买了几条鱼,回来吹牛的时候就不小心说漏了嘴;马三立先生的《邻居》说人的嫉妒心(每个人也都会有嫉妒别人的时候),一老人看别人的房子比自家好,就天天盼着对方家着火,有一天终于着火了,他还叨咕一句:“光见冒烟不见火苗。”人性的嫉妒心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所以好笑的相声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歌功颂德的相声就没啥意思了。
相貌和声音都是上天所赐,幽默和诙谐的品质养成就需要后天的努力和生活的历练了,侯宝林先生会山东、上海、天津各地方言,还会唱青衣、黑头、老生等各种戏曲,努力勤奋,下真工夫,才成为真正一代相声大师。
相声艺术从最初的街头卖艺到剧场茶馆,再到收音机电视机及网络,现在又回到剧场中,历经百年,也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了。老郭有个段子:“你花500块钱买张门票来听相声,我能让你乐一晚上。你自己待家里光看着这500块钱你乐不出来,你要是能乐出来,你这病500块钱治不好。”好相声坏相声,能让人乐的,就是好相声,有时候听听,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