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奖引起最大的讨论度的应该是文学奖了吧,作为一名对鲍勃·迪伦不讨熟悉的人,不太明白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会颁给鲍勃·迪伦,就算这个奖不颁给村上大叔,也不至于颁给一个歌手吧。怀着这个疑问我去搜集了各方资料,去探寻鲍勃·迪伦得奖原因
一、文学发展的需要
按照文学的体裁划分即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剧本)来说,将文学奖颁给迪伦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其实这就是像将文学奖颁给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破阵子》一样,这样类比下,鲍勃·迪伦获奖就感觉能被接受了。其实这一次的文学奖意义不在于迪伦的歌词的内容的价值有多高,虽然凭借他的词,他也算是当代不错的诗人了,但与以往的那些文学奖先贤们相比,我们都知道,即使我们找再多的理由来拔高他的价值,也不得不承认他与他们还是有差距的。
这一次的文学奖的意义在于,文学在当代的内涵与外延要扩大了,就像文学研究导向文化研究一样。
迪伦总体来说,算是一名流行歌手,如果类比来说,阿多尼斯的诗就像是正统的唐诗,而作为流行歌手的迪伦的歌词就像是也是作为流行歌词的宋词一样,这算是一种诗歌内部的反叛。就像唐诗发展到顶峰难以为继的时候,宋词必须另辟蹊径,继续发展诗歌,终于到达了另一个顶峰。
二、国家不幸诗家幸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健存的文学家们大多不能与当初19世纪20世纪那群耀眼的文学巨匠们相比了,这也是我们遗憾的地方,但也是庆幸的地方,正因为如今的我们大多没有经历过恐怖的战争巨变的年代,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人性上绝望的苦难,我们没有曾经文学巨匠们深刻的体验,也便写不太出有深度的作品。而如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大多没有经历过那疯狂的一战和二战的年代了,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虽然60年代、70年代直至今天,也有许许多多的变革,但总体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总体上和平的年代,没有再经历过全球性的战争了。
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这是一个好事,但对于有深度的文学作品的出现,这并不太是一件好事。
三、技术的革新,媒介的变革。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在以前文字媒介一家独大的时候,许多经典的作品,许多人情感的表达都必须用文字来表达,但现在不是这样的了。新型媒介的出现,给了当代人更多的选择,与文字相比,电影电视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大,这也导致现在以往文学来承担的功能逐渐被电影电视分担了很多,导致如今是一个“大文化时代”,而非以前那种纯文学的时代。
四、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盛行。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解构主义的盛行也足以说明,这不是一个大众需要“终极意义”的年代,而原来文学所追求的那种对人性的拷问也显得“迂腐”了,毕竟物质资源的丰富,享受已经成为人主要的追求。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整个人类的思想都在进行着变革,文学作为其中的一种,不能不跟着变革,目前来看,文学有向“文化”转变的趋势。
但无论如何,那些曾经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导师的文学先贤们,他们就在那里,无论我们这些后人走向何方,他们用他们的作品与思想,告诫了我们,人性是多么的复杂。所以大可不必太在意一次两次文学奖的评选,只要在你身处黑暗的时候,还能想起他们这些灯塔就够了。
(文/肖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