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评价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作出的贡献,并提出殷切期望。垃圾虽小,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做好垃圾分类,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群众幸福感;做好垃圾分类,能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
一是扩大宣传、提升意识,是推动好垃圾分类行动的“关键要素”。圾分类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难度大,最难也最重要的一环是在源头进行分类投放,需要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尤其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分群众对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意义、相关政策和知识了解不深、掌握不透,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不愿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问题。因此普及分类思想,让公民树立分类理念、形成分类意识、养成随手分类的好习惯至关重要。基层干部要正面引导,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利用“互联网+”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地提供分类知识和垃圾查询,通过设置展架、发放宣传单页、宣传品、设置游戏互动等形式多方位、全方位的广泛宣传,增加群众垃圾分类的知识,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认同度。通过宣传,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创新方式、推动实践,是开展好垃圾分类行动的“关键环节”。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良好行为,要以方便群众投放为重点,只有充分感受到垃圾分类是小事、易事,群众才能开始实践并坚持下去。硬件上要不断创新,开发出更方便、更智能的垃圾分类投放系统,如能追根溯源找到垃圾主人的垃圾袋,扫码后可自动开箱的垃圾箱,投放后能进一步识别并细化分类的系统等,让智能化成为垃圾分类系统的内核。要不断优化奖惩机制,深入挖掘群众需求,寻找最佳带动实践的方式。软件上要凝聚多元合力,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
三是规范回收、健全机制,是巩固好垃圾分类行动的“关键保障”。居民辛苦分类的垃圾在后续过程中居然被“一锅烩”,严重影响了末端处理效果和居民积极性。为避免这种问题,分类投放后的流程必须严格、规范进行。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的标准细则,确保垃圾分类的系统性。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垃圾分类过程的有效性。可以定期组织居民代表到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厂参观学习,早日实现垃圾分类过程实时播报。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邀请全民对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进行监督。
垃圾分类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垃圾分类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建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