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这标志着北京市正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届时全市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并计划到2025年底,北京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合力。
众所周知,目前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重点在于垃圾分类。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公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此后上海市开始将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据统计,在上海市范围内,以居民主动参与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由2018年年底的15%提升至2020年初的90%。现在,北京市也开始实行垃圾的强制分类了,但很多市民还不清楚垃圾到底该怎么分。北京市是这样规定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简化了垃圾分类的标准,将厨余垃圾、餐厨垃圾两类整合为厨余垃圾一类,明确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基本品类。为了让市民更加清楚地进行垃圾分类,《条例》的附则中详细的解释了各类垃圾的区别。如:厨余垃圾,是指家庭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从事餐饮经营活动的企业和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等单位集体食堂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以及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水产品、畜禽内脏等。其中,废弃食用油脂是指不可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和油水混合物。厨余垃圾是经过短时间可以自然降解的物品;可回收物是可以卖钱的,有循环利用的价值,如:报纸、纸箱、饮料瓶、易拉罐等等可以由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利用的垃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可以卖的废品”;有害垃圾是对身体和环境(水源、土壤等)有害的,如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油漆等,这些垃圾需要用特殊地方法进行安全的处理;其他垃圾是指除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以及难以辨识类别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保鲜膜、塑料袋、纸巾等,这类垃圾可以送到焚烧厂发电或者是进行填埋。为了便于记忆和掌握好垃圾分类,有人编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关系到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北京市民,我们要支持垃圾分类工作,要严格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将生活垃圾分好类,为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献策出力。同时,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也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它不仅能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宝贵生态资源。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督促引导,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树立起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形成全社会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