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言
图︱网络
伊莎贝尔.阿连德评价这本《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而我读完这本小说,也同样有如此的感受,下面我将从这本书里所涉及到的不同主体人物,来解读一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01 阿米尔的爸爸
在书中,阿米尔的爸爸是一个近乎传奇的人物,他身材高大,性格爽朗,是一把做生意的好手。
但同时他又非常慷慨大方,他帮助周围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在富裕的同时,他又广施博爱。
人人都很爱戴他,敬仰他,他似乎是一个完美的人。
在书的前半段,爸爸是符合完美形象的,但是在书的后半段,却揭开了爸爸撕裂的人生。
因为哈桑从来都不是仆人阿里的儿子,而是爸爸的私生子,并且这个私生子还是跟阿里的妻子所生。
在阿富汗那个名誉重于生命的国度,哈桑不能被认可,爸爸的爱不能完全倾洒到哈桑身上。
爸爸心里痛苦、内疚,他选择了一条行善的路来救赎自己,这也是爸爸人性中最大的光辉。
虽然他无法将事实公诸于众,让人看到了他内在的懦弱,可他却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又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他本性的善良。
02 阿米尔
书中的阿米尔是作为第一人称来描写的,“我”的这个角色内在敏感、心思细腻,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敏锐度。
由于爸爸内在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内心也痛苦压抑,导致他对阿米尔格外严厉。
阿米尔一直都想得到爸爸全部的爱,所以他一直都在努力,努力成为爸爸想让自己成为的人,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
然而这一切因为一件事而改变,在他12岁的那年,他看到哈桑被其他孩子强暴,而没有出手制止。
这件事情让他内心背负了巨大的愧疚感,即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其实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这件事情本身也不能太过苛责于他,然而之后他却做了一个更加错误的选择。
他选择了把钱塞在哈桑的床垫底下,借此栽赃哈桑,永远的将哈桑赶出了家门。
他以为,当哈桑不在自己眼前,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愧疚就会减少一点。
许多年后,当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回想起哈桑走出家门的那一刻,爸爸脸上的痛苦表情,内心的愧疚便更加深一层。
生命就是充满了诸多遗憾,不论你再愧疚,时光也不可能倒回。
最终阿米尔在拉辛汗的感召下,回到阿富汗,寻找哈桑留在世上的孩子,自此,他也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他的这条自我救赎的道路,与爸爸广施博爱不同,是一条心灵的救赎道路,是一条冲破内在重重迷雾,走上一条更为清晰认知自己的道路。
03 拉辛汗
拉辛汗在书中像是一个先知。
他是爸爸最好的生意伙伴,也是阿米尔最信任的朋友。
他鼓励阿米尔追求自己的写作梦想,在他迷茫困惑的时候,一步步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知道发生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一切事情,他宽慰阿米尔,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让他不要对自己太过严苛。
他深知阿米尔这些年来,背负着超出年龄的内疚和痛苦,即便远在美国也无法减轻他的这份内疚。
于是他召唤阿米尔重新走上故土,告诉他,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无疑是幸运的,能遇上拉辛汗,能够懂得他儿时就有的写作梦想,也在他的一步步带领下,重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04 哈桑
哈桑在这本书中,像是一个站在神坛上的人,虽然他身份低微,品格却如太阳般闪耀。
他忠诚勇敢,为了保护阿米尔,面对比自己身份高贵的霸凌少年,敢于挺身而出,即便此后因此付出代价而从不后悔。
他乐观坚强,脸上明媚的笑是他的标签,仿佛他才是那个衣食无忧、备受宠爱的贵族少年。
他是如此忠诚,即便阿米尔少爷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了他,并且栽赃他,将他赶出家门,他也没有为此而埋怨生活。
在得知阿米尔少爷和他的爸爸远赴美国,他们原来的房子没人看管,哈桑又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这里,尽管这里有着痛苦的回忆,但在他的记忆深处,仍然还有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时常想,没有读过书的哈桑,何以会如此忠诚?也许忠诚于阿米尔少爷,这是他一生的信仰。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问自己,在过往的人生中有没有让自己愧疚的人和事,答案是有的,这些人和事,有些涉及到不光彩的人性阴暗面,有些涉及到品德上的瑕疵,还有些涉及到处事的不恰当。
也许并不值得用一生去愧疚,但是想来多少会让自己有些脸红与自责。
我想,人这一生活在世上,总该追求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哪怕只是真实地活着,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那么怎么才能抵达精神层面呢?是极大的物质满足之后,还是当下就应该如此追求。
我想,于芸芸众生,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我而言,我放不下对物质的追求,同时我也不能忍受没有任何精神的充实。
就像我读这本《追风筝的人》,我不但读完了整个故事,我还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人性,思考选择,思考向善的终极意义,思考在面临未来的诸多选择时,如何能够看清自己的本心,始终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