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都需要让孩子读书,放学时,老师布置读书作业,放学了,家长让孩子去读书。这是一种好的读书风气。
最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他说,自己不太喜欢读书,怎样让孩子喜欢上读书。他也想了许多方法,每天都在给孩子讲述古人读书的故事,什么“囊萤映雪”呀、“悬梁刺股”呀,讲了大半天,孩子说这些故事学生都知道,反问其他的父亲来,他问这些故事你怎么知道的,父亲说是老师告诉的。孩子说,这些故事就是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告诉学生的学生的学生。有故事的人读书了,讲故事的人未必读书。
有一位老师在咨询我,也是每天在给自己的孩子讲述古人读书的故事。为了让孩子好好地读书,能够知道读书的好处,家长又让孩子每天背诵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还有茨威格的“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孩子说,这些话都是名人读了许多书后说出来的。孩子反问母亲,你的读书感言是什么?母亲则再反问之,孩子说,让喜欢读书的人读自己喜欢的书。
孩子说得有道理。什么是孩子喜欢读的书呢?许多人都说了,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陪孩子读书等,确实重要,值得借鉴和效仿。这是许多家长在分析孩子不喜欢读书的原因后,为了让孩子喜欢读书而作出的“答案”。往往忽略了去分析孩子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恕我直言,一是拿到了读书的“钥匙”,二是拿到了展示读书的“入场券”。
我们常说的读书,是在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却被遗忘,那就是“怎么读?”偏激者让孩子写出读书笔记,还有答题检测等,这样对于不会读书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就打击了读书的兴趣。从心理上考虑,孩子认为是在给你读书,需要做作业,完任务。那是被动读书法。
读书是一种实践活动,孩子的读书需要动手、动嘴、动脑,而不是像大人一样看看罢了。“怎么读”必须是孩子读书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应当是老师给的,所以,需要“法”至课堂。
看看我们的教材,关于整本书阅读,教材里都有安排,读什么?一年级主要是“和大人一起读”的童谣和儿歌,“快乐读书吧”中有整本书阅读等。二年级整本书阅读以童话阅读为主,兼顾少量的故事类等,整本书阅读安排在“快乐读书吧”中。三年级主要阅读寓言和童话等。四年级主要阅读神话和科普读物等。如“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是科普读物,链接内容选自苏联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五年级主要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等。如名著阅读有《草船借箭》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的等,名著是需要阅读的。六年级主要阅读儿童小说和外国名著等。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选自《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节选)》选自《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等等。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安排有专门的“整本书阅读课”,有的整本书阅读是教材链接阅读内容,有的就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特别推荐的整本书阅读,假期里,阅读这些整本书就是将课内阅读课外化。
怎么读?需要回到我们的课堂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是大量阅读,需要课外阅读课内化。为什么?现代的语文教学,需要“建构阅读体系,实施策略阅读”。
我曾经做过几次调研,了解过1-6年级的学生,问他们喜欢读什么?孩子回答很是响亮,《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什么?与课堂上老师教的是一样的。孩子喜欢“一样的”就是说,“一样的”专题,“一样的”方法,“一样的”策略。还可以有这样的理解“水到渠成”。
方法很重要,那是一把“钥匙”。比如批注式阅读,对比式阅读,链接式阅读等等。如果孩子能够把这把“钥匙”用起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打开阅读的大门。
读书是有用的,在孩子们看来,能够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就是有用的,所以,需要让孩子尽快拿到展示读书成果的“入场券”。教材里“和大人一起读”就是一张典型的展示读书成果的“入场券”,“和大人一起读”不完全是让大人读,千万不要忘记读书的主角是孩子。
“儿歌、童谣”朗朗上口,可以展示读;“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可以展示讲故事。复述故事也是展示读书成果的最好方法,我曾经听一位老教师说过,他教语文时,每一篇课文都让孩子复述一篇,他认为这篇课文才算教完了,这也很好啊。现在很好了,复述故事可以按学段进行。一二年级借助图片复述故事,三四年级简要地复述故事,五六年级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展示读书成果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视频“读书会”,也可以是班级组织的视频“读书汇”等等,目的只有一个,用灵活的读书形式展示读书成果,为了调动孩子的读书积极性。
徜徉于书的海洋,展示于人的“海洋”。课外,推荐给孩子阅读的书可以是一样的,但不要制定统一的“答案”。我们需要你推荐的书目拥有“一千个读者”,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一千个哈姆雷特”,让会读书的孩子“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