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行课标中核心素养指标的确定与内容分析
*研究思路
1999年6月,把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新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极大的增强了课程标准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还兼顾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衔接,突出各门课程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加注意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进一步精练课程标准的语言叙述方式。
*研究过程与方法
1.确定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
语文、数学、英语、日语、俄语、生物、化学、物理、初中科学、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艺术。
☞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
语文、数学、英语、日语、俄语、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思想政治、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艺术
☞确立36种核心素养指标
【感悟】新课标确立了36种核心素养,突出了各门课程的能力特点,更有利于我们适应21世纪,不只是让学生接受与学习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第二节 现行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分布
*核心素养在初中每门课标中的分布
☞当前35门课标对不同素养的提及频率差异明显,说明当前课标对不同素养的重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当前学科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与艺术能力的培养。
☞综合所有课标的素养结构,我们发现知识,能力成分占较大比重,而态度品德等相对提及较少。
☞每一门课标都相当重视学科特色的素养,跨学科的素养则较少被提及。
*核心素养在高中学科课标中的分布
☞总体上看,高中阶段的课标十分强调与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学习素养,其次是科学与语言这两大工具性素养,而伦理道德、生活管理能力却有被忽视的倾向。
【感悟】*义务阶段与高中阶段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学习素养与一些基本的工具性素养,却对自我管理、伦理道德等素养有所忽略。这是在我国教育中普遍的现象,学生与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是否能考一个好的大学。以至于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在我国不断改善的教育中,现在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且也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我觉得这俩点很重要,中国学生素来被别国称动手能力是最差的,但现在逐渐改善!思想政治是做人的基本,如果连做人这一基本都做不好的话,学了知识也只会用在不好之处。
*沟通与交流能力是穿插在任何一门学科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且在学生走入社会首要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应注重培养!
*尊重与包容和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学标中提及频率较少,这几种意识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对国家的负责与爱护,同时也是对他人和后代的尊重!
第三节 现行课标中核心素养的整体分析
*现行课标重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现行课标提及素养的整体频率基数大。
☞现行课标广泛涵盖国家和社会期望的、成长为人才所必需的素养。
*现行课标对各素养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总体来看,与学习,特别是学科学习有关的素养提及较多,而对与生活有关的素养则没有体现出足够的重视。
*现行课标体现了素养的发展性
☞随着个体的发展,当前的学校教育对语言和信息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看重,对学生的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与实施、生涯发展与规划、情绪管理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以期更好地独立于社会并适应社会发展。
*现行课标高度重视少数工具性素养的培养。
☞重视学习素养,认为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语言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重。
☞注重学生的实践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要学以致用。
*现行课标对社会参与及人文性素养的重视不够。
☞现行课标对人文性核心素养的强调程度不足。
☞现行课标不够重视德育的培养。
☞现行课标没有高度重视对价值观的教育。
☞现行课标缺乏对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
*现行课标中核心素养的结构分析
☞核心素养在不同科目中分布不均衡。
☞核心素养在同一课标内部分布不合理。即实施建议部分核心素养分布过少。各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分布侧重差异巨大。
*现行课标中核心素养的理念分析
☞学科本位
从整体看,这些素养的设置依然是围绕着各个学科进行的,这一体现了一种“学科本位”的素质观。
☞工具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感悟】现行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内容很丰富,但也有不同的侧重,其中基础知识是核心,实践素养很重要,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对德育的培养不够重视,但在我看来,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德育,不能谈其他的教育,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约束能力,创新能力,来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