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大街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买玩具,家长不同意,于是孩子就又哭又闹又打滚,家长耐心磨完了,就开始朝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动起手来。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哭得很伤心,家长也是满脸怒火。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你的孩子作业不会做,明明是很简单的题目,你给他解释了一遍又一遍,结果他还是不会。于是,你的怒火一冲而上,你开始冲着孩子大骂,觉得孩子笨到你不能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见、看见或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家长冲着孩子大吼大叫场面。是什么导致家长们不可抑制地对着孩子吼叫?吼叫真的把问题解决了吗?如何才能减少吼叫,和我们的孩子平静地相处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本书《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是由“童年时代的事情”和“父母热线”的创始人罗娜·雷纳所著一本书。这本书向我们分析了父母们大吼大叫的原因,吼叫对亲子关系的不良影响,还向我们提供了减少吼叫的强力工具。
一、是什么让父母大吼大叫
回忆下,我们所看到的或经历的这些吼叫的场面,是什么让那些父母或你不可以抑制地对着孩子怒气冲天、大吼大叫。
首先是父母们自身的状态:疲劳、压力、烦躁、孤立无援、睡眠不足以及感觉没有自己的时间。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父母们辛苦地工作了一天,终于回到温暖的家,想让身心都放松下来。可这个时候,一天没见到父母的孩子冒出来了,他可能是不停地围绕着父母转,说着一天的经历,说着自己的愿望,说着他们希望父母关注或解决的问题。他们就这样毫无察觉父母的疲惫,只是不断地寻求自己想要的关注。结果,父母的耳朵旁、脑子里全是孩子嗡嗡的声响,到达了一定的极限之后,就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吼叫就发生了:“你给我闭嘴!”作为成年人,我们都能体会,父母工作回来需要的是一点安静的空间和时间来缓解一天的疲劳和压力,可孩子可能并不能感受到这个,于是孩子的一些寻求关注的行为就可能成了父母吼叫的触发器。
再次,我和一些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在自己身上看见我们父母的影子。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在说教我儿子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就是当年我母亲说教我的画面。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做得没错,因为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对我大吼大叫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吼叫下成长的。第二反应是,我并不喜欢我母亲以吼叫的方式教育我,那让我害怕,也让我厌恶。在某些家庭里,吼叫可能是世代相传的,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不见得每个人都认同,但就是这样根深蒂固地长在骨子里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关于气质类型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当我们的教养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的气质类型时,问题就会出现。所谓“气质”就是我们的行动方式,是行为的另一种表达。比如说,有些人和我一样,活动动量较小,喜欢安静地看看书或做一些不需要太多身体运动和语言的活动,而我的儿子,却和我恰恰相反,他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总是在跑啊、跳啊、叫啊……我们的气质类型不一样,常常导致我们冲突重重。我想安静地享受自己的时光的时候,他总喜欢缠着我,围绕着我让我陪他做这陪他做那。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用不完的精力,直到我忍无可忍,我的情绪就会爆发,我就会臭着一张脸,喝止他无休止的纠缠。其实仔细想想,这和我们俩的气质类型不相适应有关。
二、吼叫真的让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在种种原因的促使下,我们吼叫了。所以吼叫真的让问题解决了吗?吼叫完瞬间带来的效果,似乎是世界安静了,孩子不再吵闹了。但吼叫之后,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觉得愉悦吗?应该不会。因为你会发现孩子正满眼惊恐、害怕或是无奈的看着你。这样的场景常常会让我们很羞愧和后悔,吼叫从来不是我们计划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真实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吼叫的效果。吼叫给孩子的的第一感觉是,你生气了。孩子因为你生气了停止了原来的行为。可是他原来想表达的是什么,他的需要是什么,你又关注到了吗?长期的吼叫,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会导致孩子的自我否定,会影响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三、减少吼叫从现在开始
吼叫带来的问题很多,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父母其实都意识到了,都想要减少吼叫。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察和收集信息。追踪促发我们吼叫的因素、我们当时的反应、还有事情发生的过程。作者提供了一套“吼叫追踪表”,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记录吼叫发生时的种种。追踪我们吼叫的情况,可以增进我们对于自己的习惯和反应模式的了解,为我们之后的努力做铺垫。
然后,在“吼叫追踪表”的基础上,找寻吼叫的原因,提升积极反应能力,帮助我们平息风暴,学会和孩子沟通。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这个法则有5个步骤:
1.自问(Ask)。问自己的感觉、升级的想法等。
2.呼吸(Breath)。自问时感受自己的呼吸,放缓、放轻自己的呼吸。
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调整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想法平静心情。
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想一想当下他需要的是什么。
5.同理心(Empathize)。将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处境,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
最后,在“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的基础上,结合“管教的4C法则”,让我们和孩子更好地相处。
第一个C,沟通(Communication)。用简短、具体的表达,与孩子进行沟通,对于某些时候,我们还可以加上解释并作示范。使用鼓励性的言辞也非常重要。
第二个C,选择(Choices)。提供的选择要真实并且简单。
第三个C,结果(Consequences)。制订家庭规则,根据孩子的需要等调整规则和结果。
最后一个C,连接(Connection)。要有一对一的时间,并关注孩子的感受。
到这里,书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吼叫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相反长期吼叫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都没有好处,可能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其次,造成吼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自身的压力、身体状况,上一辈吼叫习惯对我们的影响,还有我们与孩子的气质类型不相适应等。
最后,减少吼叫,我们要从追踪吼叫和记录吼叫现象开始,可以用上“吼叫追踪表”。在此基础上分析吼叫的原因,运用“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和“管教的4C法则”,逐步减少吼叫,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平静相处。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叫作“自我同情”。很多父母也许跟我一样,不是不爱孩子,不是想冲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各种压力和因素让我们无法自控,在吼叫完孩子之后我们又常常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贯穿整本书,作者一直在反复强调,我们要学会“自我同情”,首先,吼叫的行为并不是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其次我们已经意识到吼叫的不利之处,在努力寻求改变了,这一点已经是积极和了不起的了,再次,我们只有对自己满怀善意,才能接纳自己,才能增长我们对孩子的善意。
如果也在寻找与孩子和平相处的方法,也想减少吼叫,成为一个不吼不叫的父母,你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实践其中减少吼叫的方法,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