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
真的是为乐吗?
在人心日益复杂的当下,“助人”这个本来很温馨很美好很鸡汤的事情,早已被融入了很复杂的因素。
助人怕被讹,助人反被诬,让人不敢助人,这是当下公认的话题。
此外还有更复杂的心理:
助人时,被助者的心理长期来被人忽略,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尴尬。
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人,自己明明有问题,明明有自己解决不了,明明有需要他人帮助的问题,但他从来不愿意主动请求帮助,他宁可报怨自己命运不好、报怨自己今年点背,天天唉声叹气自认倒霉,他也断然不会向人求助,为什么?
因为,他有一份自尊在。这份面子让他张不开口求助,他怕一张口,便显出自己无能,于是就只好让自己烂掉,以此证明这只是命运不公,不是我无能,但若一张口求助,那就直接向众人证明:我无能。
这里就是有这么个复杂的”风险“评判,好复杂好微妙好混蛋的心理,复杂得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却就这么一直维持着,急死想助他的人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冒然地提出:怎么样,要不要我提供点帮助?
或者你更委婉地提示他:如果你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
你把善意展示了出来。
但,他的第一反映是警觉:看不起我!好啊,那你来解决吧,反正我解决不了。
冲这语气,你还敢接话吗?你还敢不识趣地帮他吗?他毫无真心诚意与你解决问题的心,你要是帮他,他反而觉得你是在找他麻烦,嫌弃他无能。
所以,助人,首先要识趣。否则必遭怨。
再分析“助人”二字,施助者是不是无形中拥有优越感,高高在上;受施者是不是无形中处于下方。在具体开展“助人”行动时,施助者与受助者是不是存在着一种无形的不平等关系,一种无形的高下强弱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本来就足够地明显突出时,人们几乎不用过多考虑这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比如马云去帮助贫困儿童”小马云“,那本来就是高下强弱,分外地分明,施者理当施,受者安心受,(当然这也要考虑受者的心理,不能因此而被忽略,虽然常被人们忽略。)但若是本来就是同事,本来就是朋友,本来就是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生活,谁会向对方主动提出求助呢?若不是急难突发事件。
助人,往往还意味着一种潜在的“看不起人”“展示自我优越感(除非你本来就在上位)”的心理。这个心理,怕就是“助人”为“乐“的”乐处“吧。自己虽不察却必有;而受助者呢,心理就要敏感得多了。
生活中,人们常常是这样的。所以不要冒然助人,不要助人为乐,除非那人明显需要帮助,比如老人行动不便时等现象。
而工作中,遇到了问题,还真不能当做生活处理。工作之事不可耽误,如果也考虑什么心理、面子,那就不是工作,那是和稀泥。工作之一切问题,都应当本着摊到桌面,真诚研究,分解问题,寻找对策,这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帮助不帮助的问题,而就是工作。工作的友谊,也绝不是工作中互相帮助而产生,而是大家一起研究,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以己之力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一起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让大家产生了友谊,产生了情感,而不是“助人”而获得受助者感谢而产生情感。可惜的是,总有人把处理生活人际关系的心理用在工作中,于是,心理越照顾越脆弱。事情就是这样扯蛋起来的。
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你曾大力诚心帮助过的那个人,待多年后再也不联系了,因为这里面的情感是单向的,不是互动的,见面后除了感谢,便是尴尬。而工作中的互相研究,一起探讨,是互动的,是客观理性的,感情上是平和的,不是谁欠谁的,只要互相打开心扉,真诚用心务实工作,这份感情才是可贵而牢靠的。
所以,生活中助人是个技术活,真心助人者,就以平等之心、务实之心来研讨、探究,决不能想助人就助人,不然会落下不少的怨言。而工作中的助人,本来就不是助人,而是工作之互相协作,密切合作。所谓”工作上多帮帮他“,这是扯蛋。唯有营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与环境,人的一切工作问题与个人业务成长才会真正进步。进步之后,那个当事人再去回想:原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助人,为乐乎,当小心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