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羊月(Essex大学环境社会学资深博士)
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只是看到这个题目有感而发,想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如果有所疏漏偏颇,期待大家指正!
看到这个问题,我顿时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辛酸,因为我曾经在人生最该拼搏的时候,沉溺在一段不努力也不焦虑的「舒适」中。回头看看这段经历,我想我能够立刻给这个问题一个真诚的答案: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
在博一和博二的一段岁月里,我对当下做的论文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宁可待在自己的宿舍里,也坚决不去办公室,原因很可笑: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工作太努力了(他们三个人我都在知乎写过),一个津巴布韦来的黑人出租车司机学霸;一个印度尼西亚出身的华裔美国人,曾在毕马威总部工作过;一个俄罗斯国家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好像是这个名字)的副教授,来英国读他第二个博士。
可想而知,那是怎么样一个环境,偶尔几次去,随便看看就想上网去耍,环顾四周却看到:黑人学霸盯着屏幕一定不动;俄罗斯教授在身后噼里啪啦打数据;华裔美国人调整着公式参数。
这样的办公室,其实现在想想应该是每一个用心学习的人梦寐以求的环境,我却深深感到了一种恐惧,觉得自己仿佛不配和他们共处一室。那时候英语也不好,华裔美国人经常说一些笑话,看着他们三个人谈笑风生,我也只能努力保持着一脸我也听懂了请不要嫌弃我的假笑。
自然而然,我就开始不去办公室。论文都在笔记本电脑里,其实不去我也可以工作。但是少了办公室这个和床隔离的环境,待在寝室人真的会「腐化」。我至今记得我都干了什么:开始玩以前从来不曾接触过的网络游戏(炉石传说),一口气狠狠心竟然砸下去了将近一千块(现在早已经超了);开始看以前看过或者没看过的网络小说,真的是从天亮一下子能看到天黑;下载了很多美剧开始翻来覆去的看;开始接触知乎……
在这种状况下,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去厨房做饭了,因为可能会遇到同学,免不了聊到论文进度;也不愿意去健身房了,觉得每天躺在床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也开始叫以前舍不得点的外卖了,觉得花点钱吃点好的理所应当;也开始上亚马逊和ebay买一些有用没用的垃圾了;也开始关注一些特卖网站了……
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何为愁滋味,更谈不上焦虑,只是时有时无地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失落,但又会迅速用上面提到的活动来麻痹和欺骗自己。那时候,老是有一种错觉,就是其实我努努力也能混上博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那时候,真的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出了点小问题。导师对我非常和蔼,只是比较温和地提醒我注意进度问题。每次我都赶工几天混过导师会,然后就如同解放了一般继续醉生梦死。
直到又一次,我甚至都记错了和导师会面的时间,他第一次非常生气地批评了我,我才有所醒悟。我开始试着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却猛然发现,从不努力的状态切换到努力的状态,竟然是如此的艰难!我强迫自己走进办公室,强迫自己去和我的同事们交流,强迫我自己去开始全神贯注的工作,却发现越是强迫,我内心越是有一种「焦虑」。
这种焦虑的具体作用是: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好多,然后着急拼命,然后发现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然后就想着干脆不要这么焦虑了,还是过得轻松一点吧。而正是这种由于努力而产生的焦虑和焦虑背后的绝望,不断地击退我试图坚持努力的信念。这中间的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难堪,如同一个黑洞,不断吞噬着我本来就不多信心。
我也曾试图打着「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的幌子去给自己「放个假」或者「偷个懒」。但是我发现,对我来说,这样的「放个假」或者「偷个懒」就可能是又一场堕落的开端,一点都不夸张。
我想这是由于我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的缘故,也可能和性格和其他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我深知,只要我给自己找了借口,我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始前功尽弃。对于经常把自我宽容混同为自我纵容的人来说,任何自我怜悯的借口实际上都只是自我欺骗。
如今回头看看这一路,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很多时候我都期待,如果能重来一次,如果能够有人提点我一下,也许我就不会走这么一段弯路。但同时我也隐约明白,也许自己注定会在某时某刻经历这段弯路,因为不经历这些「血的教训」,也谈不上真正「懂了」。
这个答案中的情况,也许只针对我个人,和如我一般,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朋友。对于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学霸来说,努力产生的焦虑可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总之,保持努力的惯性并不是毫无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之一就是焦虑。但努力带来的焦虑的代价,和堕落之后产生的空虚和绝望的代价相比,真的是太过微不足道。
— THE END —
1、最根本的焦虑,是对意义的焦虑
无法肯定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的意义。
这种质疑很可能是无意识的,所谓潜意识中的自我否定。
而焦虑的反面是心安,心安的本质,是对自己存在和意义的肯定。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最直接的焦虑,是对能力的焦虑
更精确的,是能力VS预期。
看过体育比赛就知道,预期过高,会直接影响人的能力发挥,所谓越想打出来,越打不出来。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预期过高,预期大于能力,带来了直接的焦虑。
焦虑会使人紧张、浮躁、动作变形、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导致发挥不出原本的能力。
3、能力焦虑的背后,往往是意义焦虑
看起来是能力焦虑,实际上往往是意义焦虑。
我高中的时候,每次考试都要求自己必须考好,考不好就好像天塌了。
天塌了,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否定,考不好,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考不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存在,无价值,无意义。
4、解决能力焦虑的办法,就是降低预期,这是治标的办法
之前我的社交恐惧和社交焦虑还是比较严重的,直到后来我开始放低这方面的预期,即不追求成为社交场合的主角,选择融入其中,成为配角,或者龙套。
我发现降低预期很快减少了我的社交恐惧和焦虑,我开始能够较为轻松地参与其中,每当我感觉不适时,我就告诉自己:你并不需要在这里成为主角,这不是需要你发光发热的地方。
我发现自己自如了很多,甚至有些享受那种氛围。
降低预期,放低身段,可以有效缓解焦虑。
同时,由于你可以参与其中,其实应对能力和适应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得到提升的,这也有利于缓解焦虑。
这是治标的方法。
5、解决意义焦虑的办法,是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这是治本的办法
肯定,接纳。
自己爱自己,找到自己的意义,认可自己的存在。
不需要别人肯定这些,你要自己找到它,认可它。
适当自私些,做个“坏人”,学会给自己找理由,原谅自己,爱惜自己,接纳缺点和错误。
这个过程你并不习惯,但要学着开始,不用担心,你要相信自己,你坏不到哪里去。
下面为最近的感悟,关于霍妮提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化自我,正在阅读和理解中,仅供参考。
6、越努力,越焦虑的原因,是因为努力并不能解决能力焦虑和意义焦虑的问题
看起来,努力起码可以解决能力焦虑的问题,因为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啊。
问题在于预期。
存在意义焦虑的人,往往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作为替代,ta们形成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
理想化的自我,是用扭曲认知的方法,让自己认为自己是无比强大和完美的,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苛刻和完美的。
你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相反,更大的可能是对自己的缺陷认识越来越清楚。
扭曲的就是扭曲的,它不是真实。
理想化自我的苛刻要求之下,越努力,越可能感知到自己不理想的一面,所以,焦虑越重。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可以接纳自己的缺点,认可自己的意义,也不会对自己有病态的苛刻要求。
7、真实自我的形成,关键在于在某一段时间内,重新回到童年(心理意义上),实现再次成长。
理想化自我的形成,是因为真实自我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
根本原因是童年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
苛刻、匮乏、冰冷、辛苦。
长大后,如果人想要让未能得到健康成长的真实自我得到再次成长,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好的心理治疗师,由治疗师充当良好的父母的角色,处理心理问题,并提供宽容、爱、温暖和理解,从而实现成长。
第二个办法,是自己充当自己的治疗师,自我调节,同时自己给自己提供宽容、爱、温暖和理解,这就是霍妮提到的自我分析,实现自我治疗和成长。(这一条是我自己实现的道路,但因为个体差异很大,不代表大家都可以走这条路,如果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还是要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师,那样效果更好,也更安全)
8、再次成长之后,真实自我得以形成,理想化自我减弱、消退,人会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意义,也不会再给自己添加种种苛刻的理想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