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人生的两个阶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认真琢磨一下,中国的文化,说到底是一群老头儿的文化。
孔子为自己做这个人生报告时,显然已经七十岁靠上了。
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专注于学。到三十岁,感觉到能够坚定自立,有自己的主张、见地。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够通达明白,不再有所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一切我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与内心有所违逆。到七十,尽管放任我心随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的想法和行为了。”
前面都是讲“为政”,或者更准确说在讲“教化”。这里为什么要来一段个体人生自白呢?
一、说明“我”的为着教化的人生
《礼记》中对于人的生命阶段是有一个大致的安顿的: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透过这个人生的基本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看来,四十岁以前,都可以叫做生长学习的阶段。四十岁之后,才算是强而有力,可以出来做些事情,可以试着实践一下自己的所学,践行以下自己恪守的“道”了。七十岁呢,算是老了,可以考虑传递、交付的问题。孔子就处在这个阶段,他要依礼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番传递和交付。
“人生十年曰幼,学”,人从出生到十岁,称为“幼”,外出就学。特别是七岁之前称为“悼”,“悼儿郎当”,没人会把你当回事儿,真有个罪过,也没人同你较真。有天资的,际遇好的,“悼”之后,甚至“悼”之前就能接触到学了。孔子的身世算不上好,父亲去世的早,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个担子来,责任很重。天资也不够高,到了十四五岁才算摸着“学”的门,但一摸到门,便全心全力“志于学”。后面的人生,基本就是《礼记》所要求的翻版,完全依“礼”而行,依“礼”而成。
二、人生的第一阶段——下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寻求人生的大学问,如果把这个“大学问”看做是“道”的话,孔子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追求人生大道的。但他并不空泛的追求,而是“志于学”,把整个身心放在“学”这个目标上,把整个身心趋附在这个“学”上。矢志不渝,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十而立”,“立”是成,到了三十岁,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从前“志于学”的志开始有所收获,有所坚守。这实际上是孔子“学”的第一阶段。“志于学”时,广开“眼耳鼻舌身意”,广纳四面八法,慢慢有所积淀之后,分析、比较、分辨、实践,慢慢有了自己的心得,内心里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持守”。
“四十而不惑”,有所“立”,便有所“惑”,自己所“立”,或者与外在世界相同,或者与外在世界相逆。或者外在世界验证了自己所“持守”的,或者外在世界让自己所“持守”的有所动摇。在内“立”外“惑”之间,风雨飘摇,最终穷究其中相互贯通之处,从而达到疑无可疑,惑无可惑的笃定境界。不仅有“立”有“守”,而且能知之明而居之安,慢慢进入“学”的第二阶段——泰然。
到此为止,从个体生命的角度看,人的“为学”已经完成,尚未开始为着“创造”的人生。从人类整体的高度看,如果仅有这样一个阶段,人类可以像其他生物一样,有所持守,但也难以超越其他生物的因循,难以产生文明的迭代和进步。
三、人生的第二阶段——上达
于公于私,于生命个体或是人类整体,都需要人开启人生的第二阶段——上达。
“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的阶段,虽然对人情世故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具体的情境中,贫也好,富也罢,实践过程中,总会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存在,总会有难于克服的困难形成的困顿让人难以自拔。“志于学”的志愈行,行的愈是勉力向前,所遇到的困厄、困顿便愈大。此时,如果不能跳出来看天外,不能站在更大的视域内体察局限性,便会钻进牛角尖不可自拔。
天命指的是人生当然应担负的道义与责任。抛开这点不谈,一味地“志于学”、“志于行”,便是想当然的学,想当然的行。与天命是相违背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勤苦而难成”!“知天命”就是清楚明白自己人生当然应担负的道义与责任,将它与自己早年“志于学”的志联通起来,勉力前行,矢志不渝。
“六十而耳顺”,年少时,打开“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志于学”,六十时,经历了“立”、“不惑”、“知天命”,也不能主观的关闭“眼耳鼻舌身意”,更不能装聋作哑,而是要包容和接纳外界一切相异相反的意见与言论,包容和接纳那些自己认同的,也要包容和接纳那些自己所不认同的。正是那些自己所不认同的,让自己可以在更宽泛的境遇里检验自己的“道”,“耳顺”就是一切听入于耳的,不负担心其于“我”有不顺。既然世间万物,没有与道不符的,自然也就没有于“我”有不顺的,这个时候的“我”就是道的化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天道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可揣测,却又都在情理之中。人到最后,就是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像天地自然一般“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达,所达就是天地自然大道,与天地自然大道融为一体。唯有如此,人的个体生命也好,人类的整体也好,才会与天地同在,同呼吸,共命运,乃至于同生同死、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