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
藏族先民与羊有着特殊的关系 ,他们视羊为神,将其视为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对藏族民俗文化中的羊的分析 ,可以揭示藏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林继富)。
苯教传说藏区的第一头羊——神羊拉哇泊钦——是根据创始祖什巴叶曼钦波的意愿创造出来的。藏羊与藏族的灵魂不灭传说思想密切相关, “献羊”就昭示藏族民众对丰衣足食的期望和渴求,对自己守护神所献神羊,经过清水洗礼、煨桑诵经后不能剪毛、不能屠宰直到老死。遇到重大节日,藏族家庭会在自家门框上放置一只缠有五色羊毛的羊头作为驱灾消攘的门神来膜拜。而在招魂、驱鬼等仪式中,藏族常将羊的头骨常常被作为法器宝物使用,认为羊头具有招回灵魂 、驱除妖魔、镇压邪恶的功用。在藏族古代葬俗中,羊又在引渡死者灵魂进入天国时扮演两种角色:为死者赎身和为灵魂引路。
在藏族民间语义中,古代藏族称羊或“山羊 ”为“央”,意思是吉祥。藏文词义中以羊为神脉胳十分清楚:即羊神(山神)---祖先神(部族称号 、保护神名 、赞普名号)---央(善神吉利 、美好)。藏族民间语义中保存了诸多原始羊文化的思想内涵 ,为客观 、公正评价羊文化在我省宗教学、文化学、美学、民俗学上的功用和地位提供了可靠保证。
青海农区信奉佛教、道教的各族群众,在农历七月选吉日办“插箭节”,以村寨为单位祭祀一方山神。人们在山尖上用方木制作围栏,栏内置放木杆上端削成簇状的木箭、树枝和木制大刀、长矛等,缠经幡,挂羊毛,祈祷吉祥如意,和谐永在。
青海民间还以羊油为主要原料,做成手工蜡烛娱神娱人。旧时,西宁兵部街有一杨蜡匠,专营一斤多重的敬神大蜡,呈三角形,蜡杆长九寸,曝晒不化,可点燃三天三夜。
二、民俗
藏族婚俗,男方第一次到女家时,会让小伙子吃煮熟的羊脖子,通过观察他吃肉的技巧,来考验其耐心和毅力,从而来衡量是否会过日子。在一些地方,汉族骑马到藏族老朋友家做客时,藏家妇女就会悄悄地用羊毛编织精致的马缰绳,客人离开时,她们会拉住马换上新缰绳,寓意为连接起朋友之间的友谊,因此马缰绳又是汉藏友谊的纽带。
循化、化隆一带,藏族幼儿周岁宴时,请娘家人坐上席,敬羊胸叉。河湟地区一些地方,则在定亲时,专门将羊圈打扫干净铺草待客,即取吉祥之意。这一代的回族、撒拉族从提亲到定亲,讲究送藏羊肉方子,斋月则用羊方子做“开斋礼”。撒拉族把送彩礼叫行“麦海勒”,其惯常做法是送羊4只。回族在新媳妇生育时念喜经,做“阿给依”——生男儿要宰羊2只,生女孩宰羊1只以示庆贺。
河湟地区,汉族定亲或送礼时,也专门将羊肉方子、礼酒等一并摆上大红面柜,以示吉祥,喜庆待客更少不了羊肉。新娘上马时要背日月宝镜,镜为铜质圆形,前月后日,用羊毛红头绳穿过,此俗相传为文成公主所留,意为安慰女儿远嫁,表示阴阳相合。长辈去世后,姑娘女婿还要给亡灵敬献全羊一只,意取孝心、吉祥之意。
土族娶亲,男方带一羊腔子送到女家,傍晚,迎亲者再将一只白母羊送到女家作为姑娘的替身后,才能娶亲。土族待客席用的“麻哈方子”,是将煮熟的大块羊肉盛于盘中,肉上插刀子,刀柄上拴一撮白羊毛,以示祖先游牧来历。
蒙古族娶亲时女方设全羊席,新郎要将煮熟的羊脖子从中掰开,以检验其智力和体力,称“饮布浑察尔”,食时,只用小刀以考验其技巧。新娘娶到后,新人要手拿羊肩胛骨交拜天地,新婚3天内,新人皆吃羊脖子,象征夫妻关系坚固难分。待小孩到3岁时行 “剪发礼”——送羊给小孩并成为其永久财产。
西宁旧时新婚,姑娘出嫁陪赠品中以有一对大红羊皮箱为荣。这种羊皮箱选用囫囵无孔、平整大方的上等藏羊皮整张制成,线条平整细致,棱角分明,搬运轻巧,结实耐用。
用藏羊腓骨精心制作的旱烟杆,俗称“羊脚巴”,一头包以银或铜烟壳,一头再安上配套的烟嘴,用久后其内管被烟熏成咖啡色,油光锃亮,不仅能有效过滤尼古丁,也是民间把玩的工艺品。民间多用完整的公羊头骨做成工艺品,取吉祥、祛祸、避邪,今已普及。
三、服饰
藏羊皮衣及毛织品是高原各民族取暖御寒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素以货真价实、质好耐用著称。《史记·夏本纪》有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意即缴纳毛布(褐子)和皮革的有昆仑、析支、渠搜等处,这些地方都在黄河上游青海境内。
藏羊皮毛制成的服饰种类十分繁多。仅皮衣,就有反缝孕大领、光板皮成衣、五碰头、银钉卯等;就质材说,有毛密、板厚、绒大、轻巧的秋板,防紫外线、防寒防热、不怕日晒雨淋的生鞣秋板,皮质柔软、纤维紧密、富于弹力的藏式生鞣皮板,穿着庄重大方、雍容华贵九道弯的黑白羔皮;就民族风格说,有维吾尔族、回族喜爱的前袢形、虎搭爪,藏族喜爱的藏式大领皮袄、藏式袢袄、藏式坎肩、尕半长、嘟噜皮褂、斜打一杆旗,汉族的反缝皮衣、对襟坎肩、长袍、大衣等;蒙藏族风格的帐房皮货是西宁皮货的独特产品,其图案大方明朗、寓意丰富,还有做工精巧、技艺高超的大厅帷幔皮货,色彩鲜艳、动感强烈,内涵丰富,将皮草与刺绣相结合,张挂于家中佛堂、客厅、堂屋等显要之处以视其富足。牛羊毛织造的毛褐子、毛氆氇一直是我省的传统产品,玉树所产的毛氆氇久享盛誉。
四、饮食
青海冬长夏短,群众十分看重郊游,旧时每逢三月三,人们就会携亲友、牵活羊、沐浴三春艳阳,这也是青海现代茶园的来由。
西宁民谚说:“七月二十二,羊肉糊茄儿”,是日,人们绝早给财神赵公元帅上香,晚上吃“羊肉糊茄”和羊肠面,祈愿财运长久。还有“过冬至,宰聋子”之说,“聋子”,即羊,仍取吉祥、安康之意。
被誉为是“餐中之尊”全羊席,蒙古族将其称为“乌察”,做法是先将羊胴体卸为大块,煮半熟后连成整羊爬卧之状置于大盘,先请客人观赏,而后再行食用。
以胴体为主要原料的青海系列藏羊饮食,不仅影响大西北,而且蜚声中外。其中的手抓羊肉,因其肉质细嫩无腥膻味,醇香可口而闻名遐迩。藏族以吃刚煮熟的肉为快事,称“开锅肉”,食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通过割、挖、剔、片等刀法将骨头刮得净光;回、撒拉族煮吃手抓时,在汤中不放佐料,以白条肉为上品,瞅准火候出锅,食时再撒上椒盐,则清香可口,风味自成;汉族吃手抓羊肉,多在煮好的肉中复放其他佐料爆炒,再醮以油泼辣子、陈醋,肉味香辣可口,令人食欲大增。
西宁饮马街“集贤馆”的羊肉泡馍,肉烂、汤鲜、味美。其做法是将精选的头等羯羊配以各种调料后装入布袋,每天下午下锅煮肉,用硬面将锅缝糊严,晚上八九点捞出,剔骨后在案板上摊平,压以木板,上置重石,到次日才切为方块,入盘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