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那么情绪的是底层的操作系统,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的理智就是装在这个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个APP。
我们的这些「APP」,这些「理性」的东西,其实都是把我们往回拉的情绪,而驱使我们的却是我们的「操作系统」。
我们都会有情绪不稳的时候,陷入爱情的盲目,被恐惧支配的无助,就好像操作系统崩溃了,你的APP都没有用,重启是你唯一的选择。
作为产品为什么要对「情绪」这么重视?因为我们的用户,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不能像产品人一样分层次的说出他的体验,而用户只能展现出自己的情绪。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读懂用户的情绪。
这种生物性情绪,是我们一出生就有的情绪。生物性最基础的四种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在介绍他们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满足」,它是和愉悦、不爽关联紧密的一个词。
满足和愉悦的关系
愉悦 = 需求被满足。
就像一个小动物,它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吃的饱饱的,住的好好的,它就会表现出愉悦。
我们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被满足的不止是生存的需求,马斯洛五层需求我们都需要被满足。
比如出去旅行、吃到了美食,我们会感到愉悦,因为我们期望放松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我们看到一本非常喜欢的数,我们会感到愉悦,因为我们的精神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是愉悦。
满足和爽的关系
一个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 = 爽。
马上要过年了,回家的渴望、对长假的渴望,都在2月14日那天得到了满足,因为是法定假日,你就说爽不爽。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当然人类发明了很多次来形容不爽,比如生气、烦躁、茫然、都是描述不爽的词。
量度一个产品是否做到位,就看它是否解决了用户的痛点,要么就看它是否让用户爽到飞起来。
如果做了一个没有解决痛点和产生爽点的产品,也许会有人用,但绝对不会大火。
当然人和人不一样,人和人的群体也不一样,所以才会有各种垂直类的产品存在,就是他们解决了一类人的痛点和爽点。
关于「满足」举两个例子加深下印象,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说的「天花乱坠」用来满足我的需求,实际不好用第一个想到是「淘宝」的「商品推荐特性」。
这「特性」尝试用更高效的方式促进交易成功,满足我的购物需求(底层是社交需求),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高效,只有搞笑。
比如:我买了一个JBL的蓝牙音箱,就不停的给我推荐同款不同颜色的音响;我买了一双AJ球鞋,就不停的推荐
我这鞋还有其他配色。都不是勉强,是完全满足不了我的需求。
最近感觉做的比较到位的一个产品是一个实体的产品,叫「单向历」。
说它「到位」是指它较好满足了我「存在感」以及缓解了「焦虑感」
「存在感」是通过差异化满足的,因为单向历的用户相对小众,整个办公室就我有「单向历」,且单向历的感知层做的比较漂亮,同时角色层又是
日历,真是又装逼又实用。
「焦虑感」是指每天的工作生活都面临的很多不确定因素,而自己又不知道如何面对「未知带来的恐惧」从而产生焦虑;
「单向历」的资源层方面,它的日历每天都有一句话,相对正能量又在大方向上给了一个万能的公式做指引,比如今天写着「宜保持敏感」,
副标题「在一个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们的知觉都已生了硬痂」--廊桥遗梦
感觉起到一定安慰剂的作用,缓解了焦虑。是不是有点稀释版宗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