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入真实的生活
自主,形容词,指自己主动,不受别人支配。
https://www.dedao.cn/pwa/#/article/dA5eO3NDrGk8KP04njK2oxp9MRBzQP
Honesty is always the best policy.诚实总是上上策。
IPCreator: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拼尽全力才能毫不费力。
小时候我最讨厌的一个问题是,“你今天为什么迟到?”因为无论我怎么回答,后面都会接一句“你不要找客观原因”。不要找客观原因,那你问我干吗?直接说你认为我主观上不想准点抵达不就好了。话又说回来,既然是我主观上的原因,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而且,符合你心意的主观原因才是原因,那你自己定不就得了,何苦还要再转一道手,让我陪着演戏?
现在我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提问,一方面我能够理解老师在教育上的用心,另一方面我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种失败的沟通方式。老师每次这样埋汰我们,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把责任老往外推。但是提问的方式不对,问我迟到的原因那当然是公车延误,当然是没听见闹钟,这些东西都不是我所能左右的。如果换一种方式,和我讨论我的时间表安排,为什么没有留足应变的时间,那我自然逃脱不了自己的责任,必须承认先前安排有误。至于说主观客观,它们根本就和问题无关。
可能是因为童年受过这样的教育,成年之后我对其他人推诿责任的做法很难忍受。在我看来,事情败了就是败了,首先举手认领,承认这是自己的问题。许多人不是这样,并不是以“对不起,我的错”开头,而是喜欢说“本来我想”,或者“如果不是”,总是想把自己先给择出去。还有很多人习惯性地把一切失败和错误都归结为他人的原因,于是习惯性地不快乐,感觉是全天下只有他一个人在努力,剩下的人都在扯自己后腿。
在我看来,这和外环境、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就是无法自主的表现。当我开始运营一家小型企业的时候,有人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他说,
不要上来就想着授权,就想着交给专业人士打理。作为一名小老板,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你需要对每一件事情都亲力亲为。不需要你能做多好,但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事情是怎样做成的。在你熟悉全流程之前,千万不要放手直接让别人上,否则你会输得连底裤都不剩下一条。
这个说法是对的,在仰仗别人之前,你只能靠自己。如果你能跑完全流程,那么就不需要第二个人。如果事实证明你都做对了,你会忙到一个人顾不过来,这时候再分出去让别人做,就没问题。小老板都是那么做事,他的生意模式要求他先自己全部都扛。
最后这么活下来的小老板大概没有推诿责任的习惯,喜欢推诿的最终也存活不下来。
他知道事情是怎样运转的,知道事情的成败自己需要对此负多大责任。所以人来人去他并不是很在意,在他心中有一张底牌,那就是即便所有的人都走光了,无非是回到最初一个人的状态。而他曾经经历过那一段时间,他自己一个人完全能够胜任,这就是他的底气所在。
我认识一位开饭店三十多年的阿姨,最开始就是自己掌勺,为街坊家的孩子们提供午餐。等到做大之后,她请来了专业厨子。有一天她发现大厨在趁上菜的时候揩女服务员的油,阿姨就去警告大厨不可以这样行事。第二天,大厨到了上班的时间没有出现,客人都在等着。阿姨二话不说,自己换了衣服进厨房开始颠大勺,一连干了三个星期,直到新厨师应聘上岗,据说连大臂都因此肿胀了起来。至于说先前那位大厨,一周之后没接到电话又跑回来看是什么情况,结果当然是领了工资直接走人。那家店一直到现在还在营业,我想这跟阿姨的这种性格有直接关系。
自主的人还有另外一种优点,那就是比较快乐。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挫败和停滞的时候,自主的人能很快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问题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想也无益。因此,他们对事情的成败会有比较客观的认知,对自己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会有客观的评价。
有一类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只对成功的那部分负责,而且要领取所有的奖章。一旦失败,那都是他人的责任,都是支持不足,配合不够,甚至是故意掣肘。
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大约有十年时间,每次见面的时候都跟我们聊相同的一件事情:他马上就要升职了,但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或者是临时机构变动,事情最终没成。最后这就变成了一个故事模式,首先是他有多么英明神武,其次是他有多么身段灵活,最后则是因为坏人太多,事情竟然没成。即便以我的迟钝反应,在第二年也意识到问题大概不在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在这种重复的叙事过程中,只有坏人的名单在一直变化,他作为主角的身份,和不能升职的事实,倒是永远不变。那我就忍不住怀疑,这不像是主角的戏份,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袖手旁观的配角。
身为生活的配角,但是误认为自己是主角,这样的人即便能够称心如意也不会快乐很长时间。因为他们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主角,于是把所有的得到都视作理所应当,而且认为自己的所得和自己的期待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因为他们没有真真切切地承担起任何东西,他们也就无法感受到因为付出而收获的喜悦有怎样的分量,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珍惜的心情。所以,得不到时抱怨,得到时迅速感到索然无味,永远都快乐不起来。
自主并不指向幸福人生,相反它意味着一个人可能要去承受更多。但是在这种承受之中,一个人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了如何看待事物和他人。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自主的人即便是受苦,他也是清醒地受苦。也正因为保全了这一份清醒,他就总有找到出路的一天。当一个人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也没有什么人可以责备,那么他就进入了真实的生活。在这种真实的生活之中,他负多少责,那么他就能赢得多少自由,也就能获得多少快乐。
如果我今天又回到学校门口,面对老师的提问:你今天为什么迟到?我会这么回答他:管理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很明显今天我没有做好。然而事情已经发生,如何解释对于你我都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的愤怒是针对迟到这件事情本身,那么我准备接受任何惩罚。如果你的愤怒是针对我个人的想法,那么我其实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无论是哪一种,我都向你道歉,因为如果不是我的缘故,这一切原本没有必要发生。最后,今后我会努力避免我们再这样相见。
也许,这样大家就不用再去讨论什么主观客观的问题。
成年人为何要学习历史
https://www.dedao.cn/pwa/#/article/2m845Ln7q69yKOO4L6KrkebvGDYjgl
历史,名词,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我们对待历史应该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历史不是表演,历史里有人付出了时光和生命,我们以此借鉴参考,照亮自己的人生。
唯有通过历史,观察前人在类似情境下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才可以为自己找到参考,理解自己当下的处境,知道不同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真正的历史永远也不会像小说或者戏剧那样“顺滑”,充满了各种偶然性,甚至看起来前后并不那么连贯。
我们都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决策,我们都是在信息不全的前提下采取行动,我们的行动还会受到其他人的诸多影响,我们的认知也只能符合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
除了借鉴之外,历史中也存在着脉络。除去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这些主干,我们还可以通过历史观察到巨大社会变化之后的人类思想变化。
努力去理解古人的处境,以此理解自身的处境,这样的人是在真正阅读历史。
回归历史的真实,如同在时光中逆流而上,穿上古人的鞋子在泥泞中走过一趟,这样再次回到现实的时候,自己的脚步也能变得轻快起来。
智商:放下智商或许能生出一点智慧
https://www.dedao.cn/pwa/#/article/yNwelz6kDn0aKeRGWgV7qLAO3Bb51j
智商,名词,即智力商数,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
人们用智商衡量智力,正如用标准化考卷测试学习水平一样,应该是一种不得已。老实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在智力上占到任何便宜。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从来没有碰见让我猜图形或者选数字的情形。事实上,我的解题速度并不快,单是理解题目就要耗费我很长的时间,我总是忍不住去猜测出题老师究竟是什么意图,他刻意隐瞒或者扭曲了什么条件。这样就造成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兴趣十足,但是在考试的时候经常时间不够。老师这时候告诉我说,智力正常的表现是知道如何正确分配考试时间,这句话对我的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法确定自己究竟算不算是聪明人。
我认为智商分为两种。
一种是看上去很聪明,类似我这样,别人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此人智力足够,于是就会分派更困难的任务。但其实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聪明,于是生活就增添了许多坎坷和失败。
另一种则是真聪明,但是外表看上去平平无奇,让人看到之后产生姑且让他试试的想法,于是就会分派相对简单一点的任务。结果就是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收获肯定和鼓励,人也就变得更加自信开朗起来。
前一种人当然会活得很辛苦,因为总是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努力用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配得上120分以上的智商。所以关于智商我有一种个人理论:高智商指的是130分以上的人,他们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人生出路,不用任何人费心。智商既然到了那样的程度,剩下会影响人生的因素只有性格,只要踏实坚韧一点,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他们难倒。剩下的人,哪怕是在100到120分区间,
最好把自己彻底归入90分这个档次,不要以为自己有多聪明,也不要以自己的头脑作为依仗,因此反而可能过上比较踏实幸福的人生。
如果可能的话,我认为一个人最好一辈子都不要知道自己的智商是多少。分数值高,很容易产生困惑:为什么我那么聪明,但世事似乎依旧无解?分数值低,很容易自我放弃,反正自己不够聪明,再怎么努力也无用。分数值在中间区域,又忍不住幻想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一点智商,很容易变得患得患失,觉得存在着更好的人生可能,对于现状变得难以忍受。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智商,事情反倒变得简单,因为除了自我奋斗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在走之前也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者是一早就斗志全无。
看重智商还会带来一重麻烦,有些时候简直是打击。因为除了智力之外,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叫做智慧。智商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的,多做几套题目,也就能猜测到智商题目对应的模式,知道面对题目的时候如何进行思考。成年之后,我通过这种方法把自己的测试成绩成功提升到130分以上,于是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更加觉得悲哀。
智慧很难通过后天培养,它基本上应该算是一种直觉判断和直觉反应,可以轻易穿过事物的表象,直抵核心部分。
有一次我和读者讨论,如果自己家孩子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指控盗窃,被要求搜身应该怎么办?智商告诉我,这时候要考虑孩子的尊严和自身权利,要考虑校园霸凌和孩子在校园社会的处境,要考虑老师和家长介入的时机和方式。所有的想法都很正确,唯一的缺点是没有任何用处。这时候一位读者随手就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而且几乎是立即就获得了一致的赞同。她说:哪几个孩子要求搜身翻包,那么就在老师的监督下,所有怀疑者和怀疑对象一起分别搜身搜包。找到了失物,当然就可以进行惩处。没找到,那么大家就要集体向怀疑对象道歉。我觉得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智商最多告诉我什么是不对的,智慧却可以拆解和转化问题,把针对个人的人格羞辱变成所有人无差别接受的检查,共同承担。这样事情也解决了,诉求得到了响应,人格也得到了保护。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可放弃智商上的20分,去换取一点这样的智慧。智商让人可以快速做出逻辑判断,做出抽象概念判断,做出空间关系判断,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学习效率或者是考试成绩。但是相比之下,
生活比任何一张考卷都要更复杂,比任何一道考题的题设更隐晦。有些人在面对课本和考卷的时候智商不足,但是当他们面对生活的时候,却都是解题高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智商更像是在描述一个人在独立状态下可以做到怎样的程度,而智慧却指向如何理解人,如何理解人群,如何理解人性,以及如何在人群中和他人相安无事地相处。
我想,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会有这样的顿悟时刻,觉得智商不如智慧好用。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依仗智商的人难免急躁、冷酷和刻薄,因为快的缘故反而变得很浅,因为浅的缘故容易变得自大,因为自大的缘故又变得刚愎。可是,这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分数需要去争取,哪里有那么多考过就算的考试?在所有的自我认知中,认定自己是个聪明人往往是悲剧的开始。如果我们把人生视为一场七八十年的马拉松,那么智慧要远比智商有用。
相比之下,生活在人群中,一个聪明的头脑可能没有那么重要。而同情心、理解力以及个人热忱,可能和个人幸福关联甚深。如果可以在它们的基础上配合经验和观察,从中诞生出智慧来,大概就可以不用把人生视为解题,而是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安放自己。
智慧是我所不能谈论的存在,我只能针对智商进行言说。大体上我可以这么说,回顾我有生以来的岁月,当我觉得自己智商足够,聪明足够的时候,我是个相当锋利的人,同时也是他人感觉最为鬼憎神厌的人。锋利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种锋利只能为自己所用的时候,周围的人感受到的就只有冰冷和畏惧。
没有人真心喜欢聪明人,只是人们从来不会公开那么说罢了。福尔摩斯在屏幕上、书本上看看就好,没有人会想着请一尊回来放在自己身边。
所以我说,把自己当做是智商90分就好。因为把自己放在这个区间,也许能慢下来一点,看到更多一点,有利于内心智慧的成长。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才智孤绝之士,拥有令人惊艳的才华和能力,但是却始终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最后在愤恨不平中离开人世。他们的头脑、他们的智力,并没有为他们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没有为他们创造出成就事业的基础。
如果你仔细去分析,往往会发现他们都拥有糟糕的人际关系、糟糕的家庭生活,以及紧张局促的工作环境。这些东西哪怕一个人智商达到140以上,估计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加以解决。一旦一个人把自己的能力和社会认可、社会地位划上等号,那么失望和失败就会如影随形。因为他们很难被人群所接纳,也不容易了解到自己和生活的真正结合点。
智慧则不然,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理解生活,从中找寻到得体平衡的方法,减少达成目的的阻力。
智力说:“等一等,我会想出更安全的船。”
智慧说:“没关系,世界就是残酷的,重点是我们要让船只继续出海,但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大家不用在失败之后倾家荡产。”
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之中,会遇见许多顺遂的时候,也会遇见许多挫败的时候。但是人们大多沉浸在感情里,却不曾利用狂喜或者悲哀的时刻仔细去观察一下事物,看看背后究竟是有什么机制在运转,自己是否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这可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开始想清楚一点都很困难,随着理解力的加深,观察的深度和速度会越来越快。只是这并不容易做到,人的心总是追随着纷纷扬扬的现象而去。如果能够安定下来,那多少都能看清楚一点点事情的本质,而有了这一点点其实也就已经足够。
自主并不只是从别人那里夺回对自己意志的控制,它同时也意味着和自己开战,努力把自己从惰性和习惯中解脱出来,去做那些对自己有益但自己不情愿去做的事情。如果只选择自己乐意且做起来轻松的事情,那我们现在岂不是依然还躺在襁褓之中,需要有人随时在身边照顾吗?
能想到的是电影《江湖》里面刘德华对张学友说的著名台词:“说了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懂,懂了你又不做,做了你又做错,错了你又不认,认了你又不改,改了你又不服,服了你又不说。”
一个无法自立的人身边,多半有个一直在提供服务的帮手。如果从未跌倒,也就谈不到什么爬起,更说不到什么自立。爱也有非常酷烈的一面,不都是温情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