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思,名念成,德安县聂桥大屋蔡村人。幼而好学,特别注意寻找名师求学。他先是作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弟子,后又作为朱熹的学生、女婿黄翰的弟子。由于刻苦用功,勤奋学业,他的儒学造诣可以说很深厚的了。据虞集的《蔡氏义学记》所说:“自未公讲学白鹭洞,环医户之麓,士君子闻风而起者多矣,其在德安则有蔡元思.……..而元思事文公最久,辨疑问答,必悟彻实践而后已。”这段话告诉我们,朱熹的许多弟子中,蒸元思跟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学习又最为认真,是把儒学道理完全搞懂并亲自实行才罢手。属于得意门生,儒学学者中的佼饺者之一。
中国的儒学,起源于春秋时鲁国的孔子(称至圣文宣王),力承者为邹县的孟子(也称“亚圣”)。因而,邹、鲁之地是书香发脉之所,称之为“圣地”。儒学发展到宋代,乃至明代,就称为理学。宋代理学大师除了程颐、程颢,就是朱熹,所以也叫程朱理学。蔡元思的为人和治学,受到朱喜学派的高度重视和崇敬,正好说明他的儒学才华之高。据福建《延平府志》记我:嘉定二年,陈密担任南浦(福建南平市唐代也叫延平)郡太守,因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四大名贤在这里讲过学,所以建了座延平书院,作为祀奉讲学之地。经过一番广泛深入的搜求,当时舆论界、学术界公推蔡元思为“山长”,也就是学界领军人物。因为蔡“学博而精深,行谊又明粹,一时学者倚为斯文桢干。”蔡元思惟朱熹之书是读,惟理学之术是问,召集众生“弦诵洋洋闻朝夕”。不论岁月过去多久,他也从不懈怠。他的一生,对宋明理学的大力弘扬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蔡元思不仅主讲延平书院,而且在家长德安兴办“义学”,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乡间义务教育。不用花钱,就可以受到的教育。他把朗朗读书声带给故乡,故乡也确实沾了些翰墨才气。他与乡友门人,每月在家乡一集,相互切磋,也就是开个学术研讨会。乡闾村庄有好学者必来相聚。这样,一坚持就是三十年。乡村义学就这样被带动起来,以后形成了一个优良的传统。直到民国时期,义学在德安一直是有盛无衰,乡贤层出不穷。
三十年,是一段沧桑百变的岁月,改朝换代,移风易俗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一时间“父兄子弟,相与服行其化,底几邹鲁之盛矣!”蔡元思的父老乡亲,相互传扬,被他的行动所感化,大家都好学上进。德安的文风之盛,差不多跟孟子孔子的家乡一样了。
从蔡氏义学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聂桥大屋蔡一带曾经也是诗书礼乐之乡,真儒过化之地。直到今天,这里的读书人还是很多,一批批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