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鸡血励志,狗血示爱。现实生活中,自我表演的剧场效应常常让我们忘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最好的媳妇,最好父亲、最好孩子,最好学生,最好员工……,在“最好”的掩盖下,我们的灵魂日益被掏空、生命日渐走向枯萎。
2
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建立和延续与世界的联系,其中,角色就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媒介和渠道。当现代社会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时,我们的人生走得越快,离自己的内心就越远。婴儿时期,我们饿了就要吃,烦了就会闹,吃喝拉撒睡,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从婴儿变成了儿童,虽然还能够心里想什么说什么,童言无忌,说错了也不要紧,甚至有时还可以得到可爱的点赞,但父母和长辈却也已把乖作为标准,经常在我们耳边唠叨;当我们进一步长大,进了校门,这时候成绩好坏就成了我们最好的评判指标;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后,财富、权力、地位,等等成功又成了我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直到离开人世,就是最后我们都想把最好的自己贡献给这个世界。
人生的好坏既是人为的结果,也是人定的标准。好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好父亲是孩子眼中的,好员工是上司眼中的,好学生则是老师的眼中的,这些好啊,成功啊,很多时候与我们的内心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它只不过是角色与演员的关系,但它所呈现的那种表演效果往往又能让芸芸众生欲罢不能。有些人对此乐此不疲,有些人对此沉迷不醒,当然也有些人对此痛苦不堪。
其实,还能够痛苦的人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与浑浑噩噩的人相比,虽然这种角色与自我的冲突让人无法忍受,但他(她)们的内心还是清醒的,至少他(她)们还想给自己留存最后的自尊。今年年初一则有关中国留美心理学女生自杀的消息引爆舆论,让吃瓜群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阳光灿烂、漂亮美貌,甚至称得上成功的中产阶级学霸为什么会在生命最美丽的时候,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此一生?你说是经济上的压力吧,但如果没有雄厚的家庭财力支撑,像我等穷二代、农二代的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出国留学;你说是学习上的压力吧,能到美国名校上学,虽不说千锤百炼,至少也是身经百战吧,而且请记住,当事人还是学心理学的哦。因此,当事人了却生命的原因我们只能从角色破产引发的心理破产中去寻找:就是当事人所走的路根本就不是她自己选择的,而她又不得不走时,长期的压抑,只能让她以极端的方式向极端的人生说bye—bye 。
3
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弗洛依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三个层次,其中,本我是指遵循自然本能的动物人,超我则是遵循道德规范的社会人,而自我则是控制本我承受超我的协调人。对人来说,文明进化过程就是动物性越来越低、社会性越来越高、自我所承担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本我受到全面的压制,而且自我也受到了全方位的控制。在塑造一致性的社会氛围中,特立独行,鹤立鸡群是很难被社会所容忍,甚至会被社会所遗弃。所以,为了获取这种一致性,我们往往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更不敢服从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坚守自我,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往往也很大。比如说离婚,本来是感情不和,甚至是家暴造成的,在一个婚姻还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选择的社会,作为不是过错方的你也不敢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宣称自己离婚了,特别是如果你是一名女性的话,则更须忍受周围的人白眼和猜疑。同时,这种一致性压力在亲人和熟人之间表现得更为沉重。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敢做自我,而是我们不能做自己,很多人在亲情友情的道德幌子下,不仅对我们的人生进行指点,而且对我们的生活指指点点。作家余华在其散文《别人的城市》中描述:“如果在我过去的南方小城里,我只要走出家门,我就不能为自己散步了,我会不停地遇上熟悉的人,我只能打断自己正在想着的事,与他们说几句没有意义的话”。在一个连散步都不属于自己的社会环境中,又谈何坚持自我呢。或许正因为这样,前些年,我们很多人逃离北上广之后又选择回到了北上广,不为生活的困苦,只为人情的困扰。北上广或许就像余华所说的“我与这座城市若即若离,我想看它的时候,就打开窗户,或者走上街头;我不想看它的时候,我就闭门不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虽然没有人关心你的饥寒冷暖,但也没有人窥探你的成败隐私,你既可以一个人肆无忌惮地狂笑,也可以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崩溃。这时候自由对你来说不仅是可望的,而且也是可及的。
4
最近,很喜欢晚上一个人到家后面的山上走走,由于天气变冷,本来就山上就很少人,现在就更难看到人了。即便碰到一两个熟悉的爬山专业户我也尽量避开跟他们一起走。我很享受黑暗中独自一个人默默往前走的感觉。这个时候,工作、家庭的一切烦心恼人的琐事都可以抛之脑后,听到自己喘气的声音,能让你感受生命的力量,听到远处嘈杂的车声、人声,能让你体会孤独的美好。这个时候的我,既不属于单位、也不属于家庭,只属于我自己;这个时候的我,对自己内心一览无余,既可以看到内心的卑微与庸俗,也可以看到人生的苟且与不堪。我经常想,人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那么害怕寂寞与孤独呢?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折磨和痛苦,有时虽然你笑着,而且看起来很投机的样子,其实你心里却渴望和你交谈的人赶快离去,只不过出于礼貌,你只能耐心的敷衍,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呆着,却会被所谓的关心搅扰,而且搅得你心神不宁,甚至魂飞魄散。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希望别人来分担你的心事是多么的愚蠢,别人不会了解你的,人人只关心他们自己。”人与人之间其实很多事是不能说的,很多事是不必要说的,很多事是根本没有办法说的,很多事是即使说了,也会马上后悔的,但我们为什么还要说,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眼中,别人认为好就是好,别人以为差就是差。我们把生活评判权交给别人同时,也把生命的主动权交予了别人。我们不敢去想自己需要什么,不敢去问自己能够干什么,更不敢去看自己的内心真正存在些什么。上班下班、家里家外、老婆孩子、同事上司,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却让自己的内心空空荡荡,始终不敢与之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深度对话。于是,没有跌宕起伏,没有一丝悬念,我们终于把自己淹没在了茫茫人海中,留下的只是平庸苟且,一地鸡毛。
5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任,而且也为他人负责任。生命不是做最好的自己,而是做最真的自己。
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