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起的侵略战争,又称“通商战争”。从1840年起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断绝于英国贸易等为借口,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国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英军舰船47艘及士兵4000人从印度出发,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包括了英军的两次北上:
1840年6月,英军首次北上。除封锁了广州、厦门等处的海口,截断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国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谈判未果,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清政府被迫于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
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 。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期间,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战术巧妙,取得了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
1842年5月18日,英军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撤退逃走,东炮台被攻陷。
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继续溯长江上犯,巩固吴淞之战后封堵长江出海口的战果。 1842年7月21日,英军使用1.2万余人,76艘战舰,炮724门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185人,清军全军覆没。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
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1842年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1842年8月29日,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主要内容要求中国: (1)割让香港岛;(2)向英国赔偿,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接下来,其他列强不希望英国一国在中国坐大,纷纷与中国签订更多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与中国签订《黄埔条约》,享有领事裁判权和传教权等。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战争”。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相同),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可拆分为“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与“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
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6年战争爆发到1858年联军抵达天津附近海域为止签订《天津条约》。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中国。美国公使列威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战守。侵略军很快占领广州。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谓“调停”上。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最终孤立无援,大沽失陷。26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
6月13日,清政府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 ①公使常驻北京; 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③外籍传教士得以入内地自由传教; ④外人得以入内地游历、通商; 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 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
此外,俄、美公使还利用“调停人”身份,分别于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等,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8年爆发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到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为止。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1859年6月,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14日,攻陷塘沽,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
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胁迫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并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领土又遭到进一步劫夺,外国侵略者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文化侵略。
“两次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黯淡的前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为了改变祖国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甚至献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