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研究啥?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那什么又是思维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分为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思维,包括:思维形式、思维内容、思维方法、思维规律。
思维形式是什么呢?是概念,判断,推理。没有学过逻辑的朋友们不知道什么是概念,判断,推理。我类比一下概念,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词语判断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句子,这里就相当于我们说的段落和语群。
思维内容是什么呢?是指反映到头脑思维中的各种客观的存在。比如,我要研究一部汽车,那么这个汽车的方方面面反映到大脑中都是思维的内容。它和思维形式是相对的。比如,“方向盘”是一个概念,但是他在人脑中,它又赋予了一定的内容,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方向盘”。
思维方法是什么呢?思维方法就是依靠人的大脑对事物外部联系和综合材料进行加工,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的方法。它的类别有很多种。比如观察、实验、分析与综划分、定义、抽象、概括…。这里面抽象和概括比较难懂一点,我在这点一下。抽象,是抽取事物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比如梅花、荷花、菊花,抽象出来就是花。有叶,有瓣,有蕊…这些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花。而概括,是建立在抽象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一个事物各部分本质属性先给抽象出来,然后再把它串联上升到一类事物中去。比如你概括一件事物和一篇文章,就会把这个事物的本质细节或者说是文章的几个重点层次思想拢在一起,形成一个文章的梗概,这就是概括。它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就是化繁为简,概括的目标就是用以简驭繁。
思维规律是什么呢?思维规律包括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就是你说一个事,从前到后都指的是同一件事,而不能偷换概念。比如中国人都是勇敢的,我是中国人,我就是勇敢的。虽然,前后都说的是“中国人”,但是前面一个中国人是整体的概念,后面中国人是指单一个的中国人,他们两个在“形状上”相同,但是在内涵上是不同的,这个也是一种偷换概念。
排中律,就是一种“骑墙”的现象,俗话说“模棱两可”。它是指一对矛盾的事物,你既不站在“矛”的一边,也不站在“盾”的那一边,他认为两边都是错的,站在中间观望。比如说,今天小明考试既没及格,又没有不及格,这就是站队矛盾时,两边都不站,骑在墙中间。排中律与矛盾律是有区别,这种区别不细细研究就很难搞明白。
矛盾律,是我们最熟悉的思维规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街上卖矛,又卖盾,他对大家说,我的矛特别的锋利,什么盾都能刺穿。然而,他又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无论是什么盾,都不能刺穿它。这就是既想站在矛的那一边,又想站在盾的那一边。他想支持说明他矛、盾的尖和固特点都是真的。
那么矛盾律和排中律区别是什么呢?矛盾律是既想站在矛那一边,又要站在盾的那一边,认为矛盾两个方面是“双真”。而排中律呢,是既不站在矛的那一边,又不愿意站在盾的那边,认为矛盾两边是“双假”,故想“站在中间”,所以要排中。然而,我们需知,矛盾是没有中间“真空”地带。既不可能双真,也不可能双甲假。
这里特别要说明一下,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的事物。而矛盾律,既适用矛盾的事物,又适用相互“反对”的事物。那什么是“反对”的事物呢?就是有中间地带的,两个不交叉的事物。比如,正数和负数有一个中间地带是“零”,正数和负数不是矛盾的关系,它是反对的关系。
最后讲一讲充足理由律。这个好讲,它就是你陈述一件事情,理由要充分,就这么简单。它是用在推理这一环节。比如,因为天要下雨,所以你要带伞。
【与以上形式逻辑相对的,还有一个辩证逻辑,它研究的逻辑规律也是四大规律:分析与综合、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这个,我在后续学习中继续研究,这里不展开讲】
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及思维规律是构成(形式)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大家又会有疑问,那么逻辑和逻辑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逻辑,是一个舶来词,来源于古希腊的“逻格斯”原指规律、秩序、思想、言辞等。在不同的语境里,逻辑有不同的含义,常见的有4种含义。
下面,对常见的逻辑进行剖析。
1.比如中国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做人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他的文章逻辑性很强、他说话很有逻辑……,这个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强盗的逻辑、马云的逻辑……。这个逻辑,是指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和原则。它只是限定在一定的小圈子里面通用的“小逻辑”。 比如很多的网红的“鸡汤”“洗脑”就属于这个范畴。
那什么是逻辑形式呢?
就是把概念、判断、推理的所蕴含的内容抽出来,就是逻辑的形式。
比如,所有S是P。
再如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以,所有S都是P。
这些把判断和推理中的内容给去掉的,化为一般的抽象的形式的,都是逻辑形式。关于这个逻辑形式,我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细细的思考和研究。
那什么是逻辑的内容呢?就是把这些逻辑形式的符号:S,MP,填上真正的对应的事物。比如上面:“所有S都是M”,可以添上:“所有的花都是香的”。这时逻辑的形式就带上了逻辑的内容。
那什么是逻辑关系呢?
逻辑关系是逻辑思维的中心关节。它是命题(判断)之间的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蕴含关系、等值关系等。这些都是观念(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还有论据之间的关系,包括递进的关系、转折的关系、并列的关系、包含的关系, 等等。
以上都称为逻辑关系。
那什么又是逻辑方法呢?
逻辑方法,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根据现实材料,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
它包括划分、定义、抽象、概括等等。他与思维方法略微有一点点区别,思维方法的外延,比逻辑方法的外延更大。逻辑方法含有理性的成分,而思维方法可能还含有感性的成分。如前面提到的观察与实验。
如果按照哲学的角度看。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是同一的。按照宽泛的角度看,思维方法的外延比逻辑方法更大一些。
因为哲学将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直接接触外部事物,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第2阶段是对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后,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一阶段是人们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思维阶段。在这个陈述部分里,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是一回事。
再讲一讲逻辑学的由来,逻辑学主要有三大源流,
第1个是古中国的名学,又叫辩学,第2个是古希腊的分析学,第3个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学。
在我国古代对逻辑学的研究中,墨家的墨经和荀子的《正名篇》贡献最大,墨经中提出了“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重要思想。
其中“名”指的是概念,“辞”指的是判断,“说”指的是推理。
古希腊的分析学经历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学院:不懂逻辑者不得入内;再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三段论《工具论》。
古希腊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他写的著作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等在内的诸多论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思维及范畴和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的问题,这是西方逻辑学的历史上系统的首次研究逻辑。
古印度的因明学。“因”就是推理的根据,明是指学问、知识。“因明”,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推理的学问。
印度的因明学始终和佛教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他的出现,就是为了论证佛教教义。
他提出了三支论,是认为每一个推理形式都是由“宗”:相当于结论;“因”:相当于小前提;“喻”:相当于大前提,三个部分组成。
喻:军人是要保护国家的。(包含一般性道理的是大前提)
因:他是军人。(小前提,只是大前提的一个特例)
宗:他是要保护国家的。(结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