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考完第一单元的测试题,班上成绩最好的女生急冲冲地跑到讲台旁,手指着一道选择题给我看:“老师,这道题是怎么回事呀?”我一看,需要从题干中区分出具体的权利与义务,下课时间有限,于是给她大略地讲了讲。“这样啊”,她若有所思,“老师,我觉得这学期的法律好难啊!”急着安慰她,我说:“没事儿,你们刚接触这些知识点,等学得多了就不觉得难了,不要着急。”
等走出教室我才发现,我说的话对她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把我自己放在她的角度,八年级刚刚开始接触法律知识,很多概念、理论不懂,书上的表述相较晦涩,而老师只是告诉我,学多了就不难了,那我还是得带着迷茫和焦虑一点点的学下去。至于学到什么时候才能感觉不难,我完全都不清楚。
然而,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自己放到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并没有去“感同身受”。以至于后来我才问自己,为什么他们觉得难?哪个部分比较难?如果是上初中八年级的我,我会觉得难吗?我又当如何去思考试卷上的那些问题?如何去整理书本上的知识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我都没有思考过,所以现在我迷茫了。要如何去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题”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没有“感同身受”。
教了半年的初中生,我曾一度为他们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而恼怒,我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们要上课认真听讲,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因为这些很重要!可即使我再费尽心思,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却收效甚微。所以这些真的重要吗?
要真正地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接受并且学以致用,并不在于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而在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他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其实教育真正的困境就是“感同身受”,老师没法知道学生想的是什么。老师始终会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给学生高屋建瓴的、更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老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你要听老师的话”“你不做就得不到好的结果”“你不听话就要吃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到底哪样是好的结果,哪样是坏的结果?哪样算是吃亏?在他们的年纪他无从知晓,听话的孩子听老师的话,规规矩矩地做;叛逆的孩子则会愈加叛逆,“我就不听你的话”!最后得到“成年人”的总结:这孩子真不听话,太不懂事了!
老师总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提点学生,让他们明白怎样做出最优选择。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即使有老师的提点,仍然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轨道发展,只有少数学生遵循了老师的指示。
困境始终存在着,“感同身受”的要求更高,费时费力。我们总想着在前十几年、二十年就能干出一番成就,老师家长的期望也是如此,一味的“感同身受”需要老师家长逐渐地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学生的思考。但大部分地方推土机式的教学只能让这样的方法“一江春水向东流”。老师没有精力去“感同身受”,学生也没有机会被“感同身受”。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所谓“感同身受”。所以,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