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班里转来了一个很特殊的学生,说他特殊,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是从新疆转来的,就称他为“小铭”吧。由于父母都在新疆打工,所以小铭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新疆,或许是偏见把,从知道他来自新疆起,我就隐隐担心他的学习成绩,后来的一切也都“不出所料”,甚至还有些额外的“惊喜”。
小铭来班上的第一天,为了加深同学间的了解,我请他到讲台上做自我介绍,在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中,他只是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声音很小,头低低的,带着初来的陌生与胆怯。在黑板上写名字的时候,竟然还有错别字,“铭”字的偏旁下面少了一横,竖弯钩也连到了第一个横上。课堂上的气氛一时有些尴尬,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就顺势讲起了这个字的来历,并详细讲了字的写法,所幸请他重新写名字的时候,他还是写对了。
在与他父亲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之前在新疆上学的一些情况。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的学校,学习要求上比较低,班级纪律松散,老师也经常换,小铭的学习就这样耽误了。父母意识到教育方面的差距,于是母亲带着孩子回到老家上学,父亲则依旧留在新疆打工赚钱。但是,不得不说,上三年级的小铭想要跟上这边的学习是有困难的。首先是两个地方教材版本的差异,教育方式的不同,再加上他本身的基础就不好,不会拼读拼音,识字量也不够,新的学习环境也需要他去适应,这一切对他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小铭学习成绩上面的问题不可谓不大,但是好在我有心理准备,并且明白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期的教育,关注和陪伴。所以我并不着急,在心里计划着该从哪一方面入手,怎么帮助他更快的融入班集体。然而,没过几天,他就让我险些“暴跳如雷”。
这天课间,一群学生急匆匆跑到办公室找我,说班里的一个男孩被三名五年级的学生给打了。我既惊且奇,这种事是从未有过的。我们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一楼,五年级在二楼,况且由于年龄的差距,两个班的交集并不多,如何会出现什么大的纠纷,甚至闹到动手的地步呢?仔细查看了学生的状况,问清楚事情的始末,才发现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小铭。原来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天,班里的这位同学和小铭起了冲突,小铭由于力气小,吃了亏,所以第二天他就找到了在五年级的亲戚家的孩子,又叫上两个要好的,来找班里的孩子替他“报仇”。
我惊异于小铭处理事情的方式,同时叫上家长和他深谈了一次。开始他“振振有词”,大声控诉了其他同学如何欺负他,表现为说他的坏话,碰他的桌子等,后来经过家长和我的劝说,他才意识到,说坏话和打架是不一样的,事情的危害程度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冷静下来我也渐渐明白,我生气的是他的“惹是生非”,是他无端的添麻烦,还增添了班里很多不安定因素,所以一开始我只是一味地批评他,甚至感觉他的理由都是辩解。而在他的心目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陌生的班级里陌生同学对他的“欺负”,所以遇到事情他并没有第一时间来找我(他对我这个新班主任缺乏信任),而是想办法以牙还牙,至于这种方式是否正确,后果会是什么,他根本就不曾去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一味的批评不仅不能让他认识到错误,反而会拉开他与我,与班级同学之间的距离。况且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件事情也并不难解决,帮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让他认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后果。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还是偶尔会和同学打架,但大多是口角引起的一些纠纷,慢慢化解过后就好了。最近一个月他再也没有出现过打架的事情,课下也和很多同学说笑玩闹。不得不说的是,因为他的出现,班里那个不愿说话的“小程”竟然变得活泼开朗了,两个人下课的时候总是做着各种游戏,笑得脸上绽开了花。当然,学习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气色,他好像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者说很多内容他听不明白,所以索性放弃。引发他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收效甚微,但是没关系,作为教师教授孩子知识固然重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式也同样重要。
以后的路上,还会有很多个“小铭”,他们学习不好,还总是惹事,状况不断,但是别着急,耐心走进他们,总会有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李镇西老师说,静待花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