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采集是更好地研究用户的手段,而非目的。
一、需求采集
常见的两种类型的需求采集方式,直接和间接采集。使用时需要考虑准确性和效率。通常来说,未经加工直接采集获得的需求更加无偏见地传递出实际问题,同时牺牲了效率。处理间接采集的需求时需要时刻警惕结论有没有被曲解。
- 直接采集:直接获得用户需求
- 间接采集:通过间接传达获得的用户需求
采集方法
在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中遵循认知新事物的规律,即从行为到观点再到行为,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Z采集模型可以表示了认知的螺旋上升,如下流程所示。
-> 用户访谈(定性、观点) -> 问卷调查(定量、观点) ->
-> 可用测试(定性、行为) -> 数据分析(定量、行为) ->
用户访谈确认产品的方向和功能列表,问卷调查则为产品功能的优先级排序。可用性测试用户快速验证产品的可行性,最后分析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来不断改进功能。
注意事项
- 使用场景:缩小需求采集和实际使用时的场景的偏差
- 交互程度:尽量让用户与产品发生交互,而非纯粹想象
二、用户研究
需求分析
三种深度的需求分析,越往深层次需求越泛化,同时也越稳定和真实。
观点和行为 -> 目标与动机 -> 人性与价值观
人性需求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是用于就是人性需求阶段的渐进模型。从生理层面到社交层面,再到精神层面,通常只有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时,人才去寻找更高层次的满足感。越底层的越刚需,越高层的越弹性。对产品来说,底层需求的更加通用化,高层的更加个性化。
- 佛洛依德: 本我 -> 自我 -> 超我
- 马洛斯:生理 -> 安全 -> 社交 -> 尊重 -> 认知审美 -> 自我实现
人性本能
人性的本能是自然界推进演化的动力,更加贴近生物层面的特点往往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有些产品则对这些所点加以利用。
- 佛教三毒:贪、嗔、痴
- 七宗原罪:暴食、贪婪、淫欲、嫉妒、愤怒、骄傲、懒惰
用户分析
随着用户需求收集的增多,需要将需求分门别类。我们对用户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过程。最后我们抽象出来的群体是目标用户的汇总描述,它们(用户画像)作为目标用户的鲜活代表指导我们产品的研发和推进。
假想的群体 - 具象的个体 - 抽象的群体
注意两类典型的用户分类,新手与专家。他们对产品的要求与期待的不同会导致体验中失败容错程度的差异。在设计交互和产品推广的时候都需要考虑到新手用户与专家用户各自的特点。
- 新手:简单易用、快速上手、轻易言弃
- 专家:稳定可靠、操控性强、乐于挑战
产品的原则
在对用户有所了解之后,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牺牲一些优先级低的工作,或者把缩小目标用户的范围以精准发力。总而言之,在评估有限资源的基础之上做更加重要的事情。明确了工作任务之后,确定产品的原则,原因是:
团队成员应该对产品容易出现分歧的方面进行权衡以达成共识,这样在项目推进时可以减少摩擦。
常见的问题可以有:
- 目标用户分几类?
- 关键场景是什么?
- 产品的市场切入点在哪?
- 在社区中人和内容哪个重要?
- 追求产品的质还是量?
- 追求流水还是利润?
- ......
引用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