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有些家长,有着较多的教育焦虑,为了子女的学习成绩,作了事业牺牲,单身父母放弃再婚机会,陪同孩子上各色各样辅导班,感天动地,心力交瘁,仍然无法让孩子好好学习、身心健康成长,推荐北大妈妈梅拾璎写的家庭教育历程《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共有七个章节:
一是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二是孩子充足的学习后劲从哪里来;
三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四是慢成长的弯路,或许更助于孩子成长;
五是走进自然,身心自由的孩子才自觉;
六是照亮孩子未来的,是屋檐下那盏阅读之灯;
七是体育,让孩子自律且自由。
我最大的共鸣是阅读和运动,这两项都是使身心愉悦的爱好。引起我共鸣的有以下八点:
第一个共鸣点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切教育的开端,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的质量。照亮孩子未来的是屋檐下那盏阅读之灯。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多年积累的学识、思考、素养、才情会继续裂变、发酵,酿成一坛醇厚的思想美酒,一种坦然自若、志向高洁的精神气质,向四周发散,没有怨言,没有怨言,没有愤怒,没有戾气,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诗意和审美、优雅与高贵。
梅拾璎说,孩子写文章好,是反复阅读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简洁的逻辑,内化了语言的美。还说,跨界阅读的孩子更聪明,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孩子未来学习不偏科,著名作家韩寒的阅读是偏重人文社科的,造成偏科而辍学。她除了给孩子读儿童文学,还引导孩子读一些少年科学漫画,她的孩子特别对《可怕的科学》感兴趣,后来对物理、地理之类科目很感兴趣,学得也好。
第二个共鸣点是,或许,体育才是最顶尖的教育
北大前校长王恩哥向学生提出十句话,第一句话: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运动场。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充电”“蓄电”“放电”。校长把运动和阅读放在人生第一位,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了。他第八句话是配备两个“保健医生”:一个叫运动,一个叫乐观。运动使你生理健康,乐观使你心理健康。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哈佛大学医学教授约翰写的《运动改造大脑》通过百项研究证实,运动不只是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和智商,让人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运动能刺激脑干,提供能量、热情和动机,还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既定的自我概念,稳定情绪,提升学习力。
第三个共鸣点是,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可能性的开始。
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听从父母的前提。
有些家长说,别人家的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时父母可以骂一下,为什么我家孩子打骂后不想上学,甚至离家出走?
孩子什么时候听话?一定是自己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满足之后,感受到家长浓浓的爱意,在日复一日的贴心关怀和爱的浸润中,他开始喜欢上自己,开始爱上这个世界,开始向外探索,开始想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之后,才有学习的后天动力。这种后天动力加上人类天生爱学习的原始动力,便成就了学习的内驱力之一。
家长要琢磨孩子,才能发现他细微的兴趣和爱好倾向,给以合适的支持和引导,把那个可贵的小火苗燃起来,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小火苗跟学习没有关系,只要那种兴趣是正当的,就要帮助他发展起来。孩子任何一方面的自律都能带动其他方面的自律,可以影响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第四个共鸣点是,家长的榜样对孩子是无声的激励。
父母为工作、为家庭的幸福那么努力,孩子也会做好自己的事,让父母以自己为荣。
清华爸爸与别人合作开创了一家公司,虽然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抱怨,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证明,办法总比问题多,解决问题后,与家人分享是怎么动脑子解决问题的。当家人听到爸爸对公司、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憧憬,将怎么努力奋斗,争取成为行业的翘楚时,孩子们都在无形中受到感染,自己也愿意过这种有事可做,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生活,并明白只有努力行动才能实现心中的梦。
家长本身要给孩子一个学习方面的榜样。广义的学习是包括阅读、健身、演讲、插花、绘画、瑜珈、修车、销售、厨艺、写作等正当的事情,凡是从不会到会到精益求精这样的过程都算学习,并把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分享给爱人和孩子听。
第五个共鸣点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父母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完全照搬教育理论,要热爱学习,惯于反思,形成自己的家教,才能对自己孩子因材思教,教好自己的孩子。家长一边实践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一边对世界时刻保持探究和好奇的热情,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六个共鸣点是,立刻看见孩子的所作所为。
看见孩子值得肯定和赞美的地方,要立刻表扬,毫不延迟。表扬孩子的地方,表扬得越具体越自然越好,而对孩子的缺点,却要不看见,不要用完美孩子标准要求他,孩子需要空间和时间自己去成长。
第七个共鸣点是,容忍孩子走一段弯路。
张爱玲说的,青少年成长的真谛:弯路无法避免。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不自觉地事事贪快,什么事都唯恐落后,一窝蜂地往前跑,不敢减速,不敢停止,更不敢后退,尤其在教育领域,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小孩走得慢一点,成绩下降一点,对异性有一点好感,读课外书多一点,打球多一点,玩游戏了,都被家长视为走了弯路,被框架干涉。在教育路上最终能取得成功的人,恰恰就是那些容忍孩子走弯路的家长。让教育回归生命,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
第八个共鸣点是,家长也常走教育弯路
清华博士爸爸抱怨负责日常教育孩子的妈妈没有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心慈手软,妥协退让,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肆无忌惮。他认为对孩子有错必纠,不留情面,才能让孩子长记性,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结果孩子没有按爸爸设计的路线发展,和他越来越对立,犯过的错误一犯再犯,父子对峙几天,互不理睬。
后来爸爸反思,改变了自己做法: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时需要提醒,有时甚至不需要提醒,不再逼孩子立刻改正,跟孩子道理,不再长篇大论,能够对孩子察言观色,谨慎地选择时机、语言和语气,话语尽量简短、干脆,点到为止,如果孩子心情不好,不教育孩子。爸爸明白了:天下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只要父母用心,就能找到孩子乐于接受的好方法,智慧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各种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