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自己PPT技能之菜,所以买了这本《演说之禅》。书的中文副标题是《职场必知的幻灯片秘技》,实际上,我感觉翻译得有些偏题。英文副标题是“Simple Ideas on Presentation Design and Delivery”,更偏重的是讲演讲设计和呈现的一些观念和思维。所以不要指望要在这本书里面学到多么具体的PPT“技术”。PPT本来是用来辅助人们演说而发明的。但发展到现在,大家往往忘记了它最重要的功用,让它喧宾夺主了。与其挖空心思去做出多么炫目迷人的页面,不如静下心来思考演说如何做好,PPT的辅助功用如何能够最大地发挥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演说之禅》比其他教授PPT具体技巧的书籍要高明许多,在理念层次上就已经打败了许多书籍了。
一、书的结构与关键词
引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倘若我们寄望于在和他人交流中表现得更清晰、更完整、更优美且更智慧的话,就必须跳出所谓‘标准’和‘传统思维’的框架,寻求与众不同、效果更出众的思想方法。我在演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遵循以下原则:约束、简约和自然。幻灯片演说的准备要约束,设计求简约,演示重自然,三者相结合,才会使演说者和观众有清晰明了之感。”
在如今的“概念时代”,演说者必须具备设计、故事、整合、移情、幽默、意义六种能力,同时征服观众的左脑和右脑。因而,必然需要告别过去那种传统的固有的比如“幻灯片上应有七句话、插入剪贴画”等等方式。
书分为三个篇章:准备、设计、呈现,一一具体阐释约束、简约、自然三个原则。
二、准备篇
在设计幻灯片之前,要运用“约束”自我设限。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主题等等,在约束中将需要传递的信息更好地组织起来。在这个阶段,作者推崇的是离开电脑构思。离开电脑构思,用纸笔、白板等等勾勒,能够打开思路。
首先是要向自己提问,明确演说的核心内容:要演说什么,为什么?设想一个“电梯测试”,在20-45秒的时间内,是否能够说清楚自己的中心思想。明确中心思想后,可以如下开始构思:1.头脑风暴(越多点子越好)2.分层分类、明确中心3.完成纸上故事板(报事贴或者其他方式将故事排序、增加内容)4.画出草图5.完成大纲视图。
构思时,记住SUCCESs这六个原则(Simplicity,Unexpectedness,Concreteness,Credibility,Emotions,Story)。
三、设计篇
“我说的简约更类似于清晰明了和直接不晦涩的意义,而且关乎于事物的本质。”在设计阶段,贯穿“简约”的理念,不是说制作者偷工减料、规避复杂,而是找寻一种能够让观众更加简单明了的对策。作者谈了谈禅宗美学、“宅寂”等理念,希望能够让大家领悟简约的含义。
运用到具体的设计技巧上,大概有这些:信噪比最大化(幻灯片上相关内容与无关内容的比率达到最大值);使用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图片画面要学会留白;运用三等分(用两纵两横的四条线来将一张图片变成九宫格,四条线两两相交构成的四个点是放置物品的绝佳取景位置)。细节的还有:图片最好用2D效果而不是3D,不一定每张都需要出现公司logo,使用图片时出现人脸要注意文字和人脸朝向的一致性。
四大基本原则:对比(远近、颜色浓淡等等);重复(多次使用相同、相似元素);对齐(每张PPT上的元素对齐,细节是体现专业度的地方);就近(相关内容放在一起)。
另:完整的演说PPT分为“幻灯片、注释和讲义”,作者极其不赞同直接把PPT作为讲义印发给观众的行为,认为应该提供更为详细的文字版讲义。
四、呈现篇
前面的准备和设计,做得再好看的PPT,最终都是为了演讲者呈现而准备。但是很多时候,演讲者照本宣科地念稿子,毁了前期所有的准备。
在呈现中,贯穿“自然”原则,在心灵上,首先要学会达到“无心”“忘我”的状态,演说如同演奏音乐,要投入进去把自己呈现出来,才能感染到观众。不要害怕可能会犯错,偶尔的冒险或者犯错,也是下一步进步提升的方向。
在阐述完理念后,仍然有一些具体的建议:1.开局做到PUNCH(Personal,Unexpected,Novel,Challenging,Humorous)2.把握观众给予的2-3分钟的蜜月期。3.不要以道歉来开场(即使没做好准备或紧张也不要说出来)。4.展示演说结构。5.展示自己(注意着装、有目的地走动、面向观众、目光交流、声音洪亮、不要朗读幻灯片)。最重要的,演说也如同吃饭,要“八分饱”,必须控制演说时间。
除此之外,更好的演说是要感染人和打动人,那就需要演说者通过微笑来感染、通过激情来激发观众好奇心,打破与观众之间的“墙”。
P.S.书中有大量图文并茂的PPT,在修改前后的PPT的对比中更能凸显出简约理念下的PPT的理想状态,非常直观,是上述文字总结不能概括的。
五、小感想
作者是西方人,但是因为曾在日本任职,所以受日本禅的文化影响颇深。他字里行间里面透露出的东方智慧,对于我们来说其实都是耳熟能详的。只是我们应该没有思考过,西方的现代的各种工具,也可以透过东方智慧来解读来玩转。管理学起源于西方,有许多经典的理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的管理学又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日本的很多思想和理念都源自于中国。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强大的中国古代智慧没有与现代商业管理思想连接起来。“技术”“技艺”层面的东西,看似百花齐发,实际上都可以归元于某些理念和思维。“大道至简”,我们还缺乏从“道”到“术”的通路。这又是一点题外的感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