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橘子姐的鸟窝,其中一个问题是分享父亲对自己做过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随着大家的分享,脑子里浮现的画面越来越多。决定定期梳理一下,写下这些发生在我生命中的事。
爸爸从小提倡和鼓励我和姐姐干农活,一方面初中之前我们家和外婆家依旧耕作农田,我和姐姐的加入增加了人手;另一方面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实践活动。
我发现自己也受到爸爸的影响,有了孩子之后希望多带他们体验农村生活和实践。
大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承包了几片山林,创办了一个农场,还特地找林业部门挂了牌。我长大后了解到,是因为姐姐在学校体检时检查出患有先天的心脏病。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爸爸当时是普通教师,收入固定,也不算高。未来怎么才能支付这样一笔巨额的手术费?当时年轻的他们,一定在很多个深夜无法入睡,辗转反侧。最终他们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办农场。如果经营得当,农场可以创收。即使经营不当,找别人借钱时能有更多的谈判筹码。在现在的我看来,这是当时我们家的条件限制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农场从最初种植柚子树、李子树、花生、养鱼,最后到种植杉树,历经了很多个阶段,由于经营、合伙人、地理位置等等原因,并没有很好的创收。万幸的是姐姐的病随着身体成长得到了自愈。但爸爸作为农场主或者说创业者的梦想一直没有间断。退休后租下山头种茶树、养猪,这都是他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农场的活很多。挖坑、种树、除草、施肥、摘果,修路等等。我、我姐,以及两家的亲戚,我爸的学生、同事,很多人都到农场干过活,在那里留下了很多回忆。
有一次大家一起拓宽通往农场的山路,我暂时把手上的锄头放下来去干别的,等回来的时候发现锄头被表哥拿去用了。我和他争执时说,难道你的东西放在一边,过一会就变成别人的了吗?我爸当时听了马上表扬我,没想到你小小年纪还讲出这么有哲理的话。
李子树结果子了,爸爸很开心。让我和表哥在挂满果树的枝头前面合影。可惜这张照片后来找不到了。
有次我和姐姐在农场的小屋里摘花生,远远听到有很大声的动物吼叫声。原来是对面的山头,有野猪带着小猪走过。我们俩超级害怕,把木门关上锁上,躲在里面大气不敢出,生怕野猪飞奔过来撞门。
还有一次,我自己待在小木屋,我姐远远就喊我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我爸提醒我姐,我胆子比较小,不要一下子悄无声息跑到我面前吓到我。
从农场干活到傍晚,走回家的时候已经很累了。有次我和爸妈走到村口,我爸突然蹲下来,说我背你回家吧。我那时候已经7、8岁了吧,但毫不犹豫爬上我爸的背。我妈在一旁还笑着说,这么大了还背。
慢慢地,我回家帮活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现象。随着我上大学、工作,我逐渐不那么喜欢和爸妈一起干活,我沉迷于连续剧、综艺节目,觉得那里有更吸引我的世界。虽然我父母没有很严厉地批评过我这一点,但我猜那时他们心里一定充满了无奈。所以留在我心里,和爸妈一起干活的画面就少了很多。
工作后我每年有20天的探亲假。生孩子前的那几年,我一般会休假1-2周回家帮活。比如寒露时节前后需要尽快采摘茶果。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干活并不如想象中灵活。也许是缺少持续的训练吧,我能帮到的其实很少。父母能干的天赋并没有完全遗传到我这里。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我的父母这么勤快,但我却是比较懒惰的人。但我也深知,他们的吃苦耐劳的基因已经深深扎根我在身上,如果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需要我吃苦耐劳,那我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前年有一次,我和父亲去茶山上除草。我们边除草边闲聊。他说起和村里一些远亲的争执。我试图跟他说,大家的认知、格局都不一样,你一个知识分子,何必要和一介村妇一般见识呢?当时觉得父亲拘泥在这种琐事中不能自拔,是我不太能想像的。现在想来,父亲留在农村,生存的环境决定了他接触的人和事,也决定了他的烦恼和快乐。那一天我除的草并不多,但聆听却是我能为父亲做的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