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炫舞纷纭,逍遥无根,梅情竹韵,自在访寻。桃溪落瓣,也曾梦惊,柳岸浮烟,映衬雪魂。常伴花香,形迷醉客,喜随鸟语,飘向柴门。轻盈一去,谁言老成,岁岁光阴,年年留痕。
骊歌三叠·百花吟之柳絮
一叠·涵养内外气韵嘉
涵养内外气韵嘉,一朝春尽浪天涯。逍遥飘絮当空舞,潇洒飞花自在斜。
冰魂魄,品无瑕,雪肤玉貌醉云霞。轻佻不是真情性,志定心坚四海家。
二叠·谷雨时节雪未消
谷雨时节雪未消,细瞧柳絮漫低高。江边草绿水清透,玉影波回分外娇。
当空舞,秀风骚,东西南北任逍遥。蝶蜂时逐追浪漫,心系云端上九霄。
三叠·纤飞絮舞满阶墀
纤飞絮舞满阶墀,葳蕤曼妙绕柔丝。徘徊欲绾流连韵,动静浮沉风雨宜。
多情柳,惹相思,亭台楼榭雪纷披。暮春万缕终归去,魂魄香飘谁可知?
柳絮的文化内涵———
柳絮首先是作为春天的意象出现的。柳絮作为春光春景,是春天的象征,常常出现在咏春诗中,如“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梁庾肩吾《春日诗》),“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这里柳絮同桃花、梅花一样都是春天的风景。在六朝至初唐的乐府《折杨柳》中,柳絮作为杨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如张正见《折杨柳》:“杨柳半垂空,袅袅上春中。枝疏董泽箭,叶碎楚臣弓。色映长河水,花飞高树风。莫言限宫掖,不闭长杨宫。”此诗对杨柳的枝、叶、色、花和总体的姿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并没有凸现柳絮,只是对柳絮进行了直接的叙述,没有用任何修辞手法。江总《折杨柳》:“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不悟倡园花,遥同天岭雪。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这里,柳絮和柳枝一样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并且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白雪喻柳絮。
时至中唐,出现了专门吟咏柳絮的诗歌。白居易和刘禹锡对杨柳题材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不仅开创了乐府《杨柳枝》组诗的创作,还写了专门吟咏柳絮的诗歌。刘禹锡有四首吟咏柳絮的词,即《柳花词三首》和《柳絮》一首,白居易有《柳絮》一首,对柳絮的色彩、姿态、神韵进行了全面形象的描绘。刘白之后,咏柳絮之作渐多,如杨巨源(又作张乔)的《杨花落》,薛能的《咏柳花》,张祜、吴融、齐己各有一首《杨花》,杨凝、雍裕之、李中、罗邺、薛涛各有一首《柳絮》,还有孙鲂的《柳絮咏》。时至宋代,杨花柳絮题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代约有二十二首咏柳絮诗,在唐诗近四百首咏柳诗中占百分之五点六,宋代约五十四首咏柳絮诗,在宋诗近二百五十首咏柳诗中占百分之二十一点六,无论在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上,宋代咏柳絮诗都远远多于唐代咏柳絮诗。并且,宋代咏柳絮诗在深度上也较唐代更进一层,主要体现在对杨花柳絮的摹写不再停留在较为浅层的物色神韵上,而是向更深层次发展,挖掘杨花柳絮的人格意义,那就是以君子比德的观念关注柳絮,把柳絮贬为“风流之花”和“颠狂之花”。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咏杨花柳絮之词,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仅抓住了杨花“似花非花”的生物种性特点,而且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杨花思妇般的悲情神韵。宋代之后,历经元明清,吟咏柳絮之作大概有八十首,为数不算少。中国古典文学中为数不少的咏杨花柳絮之作,构成了咏柳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部分优秀的咏柳絮作品成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综观历代咏柳絮之作,人们对柳絮的审美关注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是柳絮作为春光春景,是春天的象征,更是暮春的标志;二是柳絮作为花,文人对其色彩、形状、姿态、韵味的审美把握。人们对柳絮的审美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
柳树的象征意义———
柳树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柳树被寓意为情意绵绵和挽留,象征着美好纯洁的爱情,还有思念和留恋意义。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用于表达离别时的心情,下面是关于柳树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柳树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1、以柳赠别: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陆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写的就是以柳赠别之情.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写的也是以柳赠别之情.《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哀愁
2、以柳言愁: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愁景写愁情的千古佳句.词人在这里设想,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酒入愁肠,梦醒时分竟不知身在何处.词人在这里勾勒了一幅“清秋图”: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一舟临岸,但见习习晓风轻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风景之凄凉,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清秋图之中.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后令人倍感黯然神伤。
3、以柔为美: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写的就是柳的这种内在特质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因为柳“细、长、柔”的内在特质之美,恰与古代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统一的.尤其是宋代词人继承发扬了这一审美传统,涌现了大量阴柔之美的婉约词作.
柳树在唐诗宋词意蕴———
唐宋两朝,我国诗歌迎来黄金时代,杨柳意象也急速膨胀,成为古诗中内涵最丰富的审美意象之一。“柳眼春相继”——嫩芽乍吐,那是春回大地;“寒食春风御柳斜”——柔条轻拂,那是春风送暖;“春尽絮飞留不得”——白絮漫吹,那是春天在告别人间。多情的诗人在它身上看到了整个春天的历程。在众多树木中,诗人只选中杨柳,捧为春天使者。
然而杨柳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能体会人世间的别离之苦。柳者,留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一滥觞于《诗经》的杨柳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终于定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新叶,传递著知心好友的惜别之意。“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陌头柳色,勾起闺中少妇的盼夫之情。亲友折柳送别:“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又折柳盼归:“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柳树是杨柳科柳属灌木或乔木植物,枝条细长且柔软,观赏性很强。柳树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在山地、平原或丘陵等地区都能正常生长。柳树生命力旺盛,长势良好,寓意为前程似锦,象征着事业顺利。
柳树的叶片青绿、枝条柔软且花朵奇特,寓意为情意绵绵和挽留。柳树代表着难舍难分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象征着美好纯洁的'爱情。柳树外型美观,枝叶青绿,在古诗词中也常被提到,有着思念、留恋和忧愁的意义。
柳树属于灌木或是乔木植物,高度在3米左右,寿命在20~30年之间。柳树的树干直立,多分枝且枝条细软。叶片互生,狭长尖细,形状多为披针形,颜色为黄绿色。花朵春季开放,外形奇特,种子较小,颜色为深褐色。
柳树属于优良的观赏树种,也是绿化树种。柳树可以种植在庭院里,也可以种植在园林景区。将其种植在庭院,能够装饰院子,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将柳树种植在园林景区,可供人观赏,还能绿化环境,调节园林景区内的气候。
春来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诗人们诗兴大发,留下了多少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
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柳诗词之多,与松、竹、梅不相上下。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因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征高尚的人格,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杨柳则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杨柳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离别之时,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风拂杨柳,迎风摇曳,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以杨柳之貌,证杨柳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这个时候最适合做的就是折柳相送了,这个习俗最早见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的意思是: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抒写出当年出征和今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一个“杨柳”意象就把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此,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一起。
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就引用了诗经的这句“杨柳依依”来表达对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著名的灞桥折柳说的就是赠别的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
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云,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自古多情伤离别,灞桥风雪”景观加上灞桥折柳的习俗,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因而灞桥又多了“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之称。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
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