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中午,我去看了电影摆渡人。
先说说期待值从何而来:张嘉佳书里的内容,我记得很清楚。过了一年,还是记得很清楚。《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本让80后心酸,让90后心动的书。80后追忆似水年华,90后心向往之而不得。我记得我也企图曾故作深沉,对张嘉佳那文艺到酸腐的句子发出诟病,然而我也不会否认当年我一口气读完了它,频频泪目。小玉,对这个角色内心暗暗指责她愚蠢的我,始终无法不去心疼她。“所有的感动来源于共鸣”,文字里的易感不是什么好习惯,但我宁愿只是这样罢了。
事实上,我更清楚的是,起初潜意识里,我买的是王家卫的账。
“不管王家卫他拍了什么,我都要去看。”这是我,一个搭了90后末班车的人,对70后和80后羡慕的表达方式。文艺是可以当饭吃的,比如王家卫。一个人,不可能理性到极致,也不可能永远都是端着的。王家卫的毒你琢磨不透,就算你认为自己百毒不侵,在他的10句台词里,至少有那么一句,让你觉得,很突然的一下子,你无意识地缴械投降了。
我甚至觉得“撩”这个字的用法,大概来源于那一句台词“我想变成风,去撩一撩你。”
说来有点好笑,除了这两点原因,还有一个有点特别——我总是觉得自己也是个摆渡人。过去的如同陈酿酒,藏藏才醇香,保留着那种隐秘,保留着别人的秘密心事,我像个亏得快很乐的酒行老板,欢迎品尝,谢绝购买。只是有了这个认知,会从容,会心安,想这世事无常,恋爱虚妄,单身又是没有尽头的常态,而自己却也曾多多少少倾听过走近过那些痛苦的诉说。“我是个没有明天的人,但我希望你们都有自己的明天。”电影最后男主的这句独白,我一点也不觉得矫情。渡河是漫长而个人的事情,我愿赠你以船桨,以灯盏,以方向,以蓑笠。赶路,请你默默地,坚韧地,自己完成。谁也代替不了。
前缀那么多,再不说说电影本身,我就跑偏了。
对,于是怀揣着那么多期待,我去看了这部电影。虽然借他人之口,我已修复好好抗烂片的免疫系统。但是……好端端的情怀故事,拍成瞎折腾也毫无笑点的喜剧片,真的没有觉得尴尬吗?暖黄色系的“王家卫”式电影审美用在这里还有它的质感吗?明明只是讲讲道理的生活小品,硬是把两个里“里程碑”氏大帅哥掰扯成这样真的好吗?
是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太多的失望和质疑,甚至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反问句,答案显而易见。但最后我在五星评分里给了它四星。即使最后我极大程度上买的是梁朝伟和金城武的账,但不得不说,几度欲愤然离场的我,也几度泪目。
一处是鹿晗雨中唱歌的那一幕,不知道是歌词原因还是什么,那一刻我真他妈想哭,在“理想,倔强,热血,纯爱”的凝固点,我突然明白就算犬儒主义者依然在诟病,现实主义者永远在嘲讽,悲观主义者不会停止提醒黑暗。我们依然会为这些元素的存在而雀跃,而沸腾,而欣喜若狂,喜极而泣。
“我不是在和她拼酒量,我是在和她拼命。”小玉,是我永远无法认可的一个角色。我不会赞同任何一个女孩子,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做出这样无谓的只能自我感动的牺牲。她和马力的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了开头,当事人自知却依旧义无反顾。这就是叫“蠢”。我无法揣测我为这个故事反复流泪的原因。“后来,小玉终于明白,其实她从来没有失去过什么,只是爱过一个人,为了他拼过命而已。”这句话足矣说服我,一个没有经历真正的爱情的我,够了。爱让人类的属性特别,我们根本无法把契约社会的思维套上去,那种似有若无却让人或痛不欲生或欣喜若狂的力量,是我们始终无法跨越爱谈人性的最终投降地。被折磨,反反复复,却还是要重蹈覆辙。那是爱情,谁都不亏。辜负者拼命地逃离罪状,被辜负者伤痕累累,总有这样的争逐,命运的玩笑总是不分优劣。大多数人在最后的平淡中从容而安宁,却都不会真的愿意完全否定这些过去。
是的,我避开了形式谈了点感想。电影的手法,叙述,审美,布景,选角,想法,结构,题材等等。是应该影评人娓娓道来的内容,我尽量不去东施效颦。一部片子究竟是不是烂片,要看我们怎么定义这个“烂”。
摆渡人不算是一部好片子,赶出来的痕迹依旧明显,在误判下给梁朝伟找了个配音毁了点台词的意境也难免可惜。但还不算烂片。超低的分数可能是来源于大多数人太高的希望值。
可能,一个人就应该给他匹配一个时代。
王家卫,就让他璀璨在重庆森林璀璨在阿飞正传璀璨在春光乍泄好了,何必牵强着想要个复古港式情怀。不可再现才是经典。“今天他喜欢凤梨,明天他可以喜欢别的什么。”电影界,什么才是“过期的凤梨罐头”,唉,大家心里都有数。
后来我也终于明白,我再也不会为张嘉佳贩卖的情怀买单,不是瞧不起了,而是到这里够用了。它们不会让我去无所顾忌地相信爱情或是盲目牺牲自得其乐,而是让我更明确我的渴望:
似是无心无肺洒脱人,却道真情难拒自难忘
赐我一壶好酒不问路,漫漫匆匆百味欲尽尝
一句话形容一生,可能依然是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就说我跑题了,矫情也在所难免。有什么办法呢,谁让自己终是平平庸庸不可免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