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凯里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本书的核心内容:
作者在《如何学习》一书中,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我们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真正途径,让我们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学习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学习方法。
本书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以及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学习时是固定一处好还是变换环境好?
是需要安静还是可以放点音乐?
如果考试近在眼前,怎么安排复习方案最有效?
适时休息才是获得灵感的诀窍?
睡眠怎么助力学习?
……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一、大脑的学习原理
人的大脑中用来记忆的核心部位有三个:内嗅皮层、海马体和新皮层。
内嗅皮层类似一个过滤器,负责过滤涌入大脑的海量信息。海马体负责组合这些信息,把和这些新信息相关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突触连接起来,新记忆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新信息被打上“记忆”的标记后,就会存储到新皮层上,新皮层就是大脑最外面那层褶皱。
任何记忆都有两种强度:存储强度(记的部分)和提取强度(忆的部分)
- 想不起来,不是忘了,是提取强度不够
- 遗忘不是坏事,那是大脑在过滤无用的信息。(本书介绍遗忘的三大作用)
- 重新找回的记忆,存储和提取的强度会更强。
每次提取记忆的时候,新皮层细胞就会活跃起来,同时,跟记忆有关的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就被加厚一次,每次神经突触被加厚,神经信号就会传递得更快些,记忆就这样被加深了。
不过,海马体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为了让每一段情节都合情合理,它要根据现有材料找出关系、做出判断,把松散的信息拼合成一个能让人理解的整体。海马体的这种“脑补”机制,到时我们在提取记忆的时候,总是出来一连串信息,没办法做到十分精确。
二、学习方法
- 增强记忆的方法
多换几个场所,会帮你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学习就要找一个固定的安静场所。研究人员就推断并实验证明:如果能还原到最初的学习环境里,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但是,还原最初的学习场景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要想让记忆的提取能力越来越不被周围环境影响,把学到的东西记得越来越牢,就要改变一些习惯,比如多换几个学习场所。
拉开时间间隔,学习效率升级
先考试后学习,抵御“熟练度错觉”。 - 深化理解力的技巧
碰到绞尽脑汁无法解决的难题,适当放松休息,让潜意识发挥作用,创新可能出现。
复杂项目的进度有意识的进行适度中断,意味着意识和潜意识都在不断惦记它,项目不断得到完善。
刻意练习,不如交替学习。交替学习可以增强大脑的辨认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同题型掺杂到一起,会迫使我们去分辨每道题属于哪种类型,把题型跟我们已知的解题方法相匹配,才能找到解决方法 - 利用潜意识的方法
知觉学习模块:好眼力的速成法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睡眠是学习的好帮手。
脑科学领域有一个主流共识,睡眠可以帮助大脑巩固记忆,还可以把一些分散的、看起没有关联的信息给联接起来,另辟蹊径地解决某个难题。
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曾经告诉同事,他试图把所有元素整理成一个合理的排列方式,苦思冥想了好几个通宵,还是一无所获,直到把他累晕过去。他在梦里“看见”了一份表格,所有元素都各归其位。元素周期表就这样诞生了。
20世纪50年代,现代睡眠之父、芝加哥大学教授柯莱特曼和他的学生阿瑟发现,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皮层还在活动,尤其在“快速眼动期”,大脑皮层的活动跟醒着的时候一样剧烈。这时候,大脑做了很多信息整理工作,深化和巩固我们醒着的时候学到的技艺,让碎片化知识形成更完整的“图景”。
脑科学家甚至认为,睡觉本身就是学习。
这本书我认认真真读了一遍,没有找到10中学习的方法,也还没好好消化吸收,先简单总结到这儿,以后有机会再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