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年初,我开始了每日公开写笔记的习惯。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写作者,也不打算靠这个来混饭吃——咱有正式工作的好不好,再说靠这个也吃不饱嘛~~!我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乐于记笔记的「每日笔记侠」,以至于我自己的微信公共号都叫做「Aaron笔记本」。
就在前几天,一位我尊重的章老师在演讲时批评我,认为我写东西的频率太过频繁,缺乏深入的思考,以至于文章没有吸引力。或许他推崇的方式就如他自己公众号的更新频率,每每有深入思考真知灼见时,才总结分享出来,以求对读者有用有趣有吸引力。
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一篇文章/书/演讲必须总结出「结构化」的核心,最好是一张图。这可以让读者在时隔多日之后,即使忘掉了文章的所有内容,依然可以清晰的记住核心结构图。比如,情境领导里面的S1~S4的钟型结构图;再比如《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的那个漏洞状的结构图(如下所示)。
这位章老师是值得尊敬的,但他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鉴于我是一个体面的人,自然不能在人家演讲的时候跳起来开撕。所以,在此实例展示一下,如何优雅的反驳一个你尊重的人?——看我多机智,至少胜过当年应战罗永浩的王自如,哈哈~~
1. 工具很好,但不必须用
刚才讲到,每篇文章总结出结构图的想法,确实让我很受教。我翻看了章老师的公共号,确实篇篇有模型,页页有结构,每篇文章都配有精心绘制的图示。(章老师是HR领域专家,有兴趣可以去关注「章法森言」——你看,这名字都起的那么讲究!)
结构图,是我在章老师这里学到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或者说写文章/做演讲的套路。其实学习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学会使用越来越多的工具和套路,就像是一个象棋大师记棋谱似的。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演讲,如果构建了一个简单易懂的结构图,必然增色不少。
但习得了一个工具,就需要任何时刻都用吗?这是我不能认同的。
我们都熟知的一个说法是:如果你手里拿着一个锤子,你看谁都像是个钉子,想上去敲敲。这当然是不好的。如果我有一个锤子,我就把它放到我的工具箱里面,遇到了钉子,我才会嗖的一声拿出来。
习得一个工具/技能/套路,我也会把它放到我的虚拟工具箱里面,增强我的兵器库,但并不是必须每次都拿出来用。
具体到文章结构图上,固然有很多精彩的例子说明结构图的重要性,比如之前举的情境领导和7个习惯。但你还能记住多少这种模型和结构图呢?或许并不是很多。说明结构图有没有并不是关键,巧妙不巧秒才是关键。如果我们在互联网上能看到的所有文章都存在一个结构图,想想也是一个挺恐怖的事情。这就像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在课本上画重点。你如果用各种颜色在全书的各个角落都画上重点,那基本上和没有重点没什么差别。
再者,对于一个每天都在记笔记的「每天笔记侠」来说,天天整个结构图,我也没时间上班干活赚钱养家户口了~~
如果认为写不出含有结构图的精品文章就不要写,那请看我下一个需要申辩的逻辑点。
2. 完美很棒,但不必须等
曾经听一个家长教育孩子:「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当然很励志,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做不好,就不要做」,我就绝对不能接受了。
完美是大家都想追求的东西,但如果怕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不够完美就不去做,这恐怕是人们最容易遇到的一个思维陷阱。
我面对家里的小朋友时,就常常发现他有这种问题。我家小朋友面对很多事情,比如说英语,画画,折纸等等,都很在意他最终做出来东西的完美性,往往迟迟不肯开始。我和他妈妈在旁边那个心急啊,直慨叹,「处女座的孩子,伤不起啊伤不起……」
其实这种追求完美性的思维陷阱,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至少我就有,所以需要我时刻提醒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立刻开始最重要!」
回到写文章上,基于上面的价值观,我不允许自己思考构建出完美的文章和结构图之后再开始写作。我要求自己不管写出文字的水平高低,都要有固定频率的输出。其实,我不是在输出,我只是用这种方式倒逼自己输入和思考而已。
一个作者,比如李笑来,不会等到自己有灵感时再写作,而是坚持每天写作3000字,以锻炼自己,让自己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之上。
一个歌手,比如王力宏,不会等到自己心情好了再唱歌,而是每天练歌一个小时,以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歌唱实力不会和自己的名气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一个球员,比如科比,不会等到自己状态好了再练球,而是每天早上4点起床去练球,以锻炼自己,让自己持续保持超高的表现。
不论作者,歌手,球员,或者无论哪个领域,不论这个人已经拥有了多高的水准,他都会受到状态的起伏变化,如果只在状态好的时候工作,那他们不会有如此之高的成就。
那些顶级的作品,或者巅峰的时刻,确实是值得称赞的,但我们不能为了确保每次出手都是顶级作品或巅峰时刻就不出手了。
3. 规律性和仪式感是普通人唯一可以依赖的做事方法
章老师的演讲是鼓励大家利用UMU做微课分享的主题,他讲到,「你没有青春,你没有关系,你只有内涵,所以你要把内涵表达出来,所以你要积极做微课分享」。
有没有内涵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对于普通人,唯一可以拥有和依赖的其实是一种做事方法:规律性和仪式感。为了博君一笑,我还真为这篇文章整了一个东施效颦级别的结构图,哈哈~~。
去年,一个同事办了张游泳卡,每个周二下班后去游泳,坚持了好长时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中断了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好象,在中断之前的每个周二,都有无数多个理由在说服他,「一定要去游泳」;而在中断之后的每个周二,都有同样无数多个理由在说法他,「不要去了」。规律性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你有没有健身的习惯?你知道健身得以坚持下去的秘诀是什么?就是定时定点去做指定的运动项目。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每天晚上晚自习结束后去校园里跑步。养成了习惯后,就不需要做决策,不需要去想,到时候直接做就好了。——你也知道,意志力是个稀缺的资源,我们能省就要省着点用吧!
你知道我每天记笔记的形式么?非常的固定。
- 使用锤子便签
- 标题是:日期+空格+关键词
- 列表式格式,500字上下
- 图片形式发布到微信公众号和简书
- 每周一篇图文主文(比如这篇)
你看到了没有,这种形式并不复杂,因为太复杂了我承受不了这个工作量。但同时,它并不过于简单,遵循着非常固定的形式。这就是我要说的——仪式感。
大牛人许岑,在他的精品课里面就着重讲到了仪式感这个概念。学习工作的时候,或者任何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特地给自己创造一些仪式感,往往能让自己的潜意识更加的重视这件事,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对于我这个「每日笔记侠」来说,保持这个规律性和仪式感,才是我目前最在意的事情。至于我哪一天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哪一天写的比较烂,我控制不了,也不怎么介意。
另外,每日的笔记,不管写好写不好,对我自己都是有意义的,提高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你看,一篇申辩文章都可以洋洋洒洒写两千多字,能说与之前每日笔记的积累没关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