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 通常不会去试图改变别人, 至少他们会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被阻止的不只是玩滑板
人们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同时人们也会给自己一点压力,这样才能持续成长。所以,如果一件事情太过安全,人们就会想方设法让它重新变得危险。 边努力优化未来,这会让人们既精神又兴奋,否则,人就会像树懒一样笨拙、粗心、行动迟缓。
诞生于偏见的“弱势群体”
在现代世界,男孩们因为比女孩更不听话,或者说更加独立而备受折磨,并且这种折磨会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男孩的宜人性更低,而宜人性是一个与同情、共情和避免冲突相关的性格特质。男孩也更少被焦虑和抑郁所影响 ,至少在青春期之后是如此。
男孩喜欢竞争,并且在青少年时期会变得尤其不喜欢服从。在那个阶段,他们会试着逃离家庭,建立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挑战权威。男孩的衰落还有其他原因,如女孩愿意和男孩竞争,男孩却不愿意和女孩竞争。因为女孩战胜男孩是一件令人钦佩的事情,而且就算输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男孩战胜女孩却恰恰相反,更别说男孩输给女孩了。男孩只能和同性竞争,若提升自身的女性特质,那么不仅会损害自己在同性心目中的形象,还会降低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女孩们会喜欢和自己做朋友的男孩,但不会被他们所吸引,她们只会被男性竞争中的胜者所吸引
文化源于人类的创造
所有的等级制度都会创造赢家和输家。赢家会更倾向于维护这个等级制度,而输家则会批判它。但是,对任何有价值的目标的集体追求都会创造等级制度,因为不论目标是什么,有的人总会比其他人更擅长追求它。
对目标的追求能赋予生命持久的意义,那些让生命显得深刻和迷人的情绪几乎都产生于我们朝着理想成功前进的时刻,而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成功的等级之分和结果的差异。 绝对的平等只有在放弃了价值本身后才能实现,但那样的话,人生就没有追求了。
男性和女性自古以来都在努力克服贫穷和生存的压力。而女性往往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因为她们除了拥有和男性一样的局限性以外,还要背负额外的生育负担,并且在身体上还更为柔弱。
父权制度更像是男性和女性在数千年以来试图摆脱贫穷、疾病和艰辛所进行的一种不完美的集体尝试。
为什么我们要告诉年轻人,我们伟大的文化是男性压迫的结果?在被这样的核心假设误导之后,教育、社会工作、艺术史、性别研究、文学、社会学甚至法律等都开始给男性冠以压迫者和毁灭者的角色。
小心提倡单一因素解释的人
如果抛开乌托邦式的假想社会,只参照历史和现有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运转良好的社会中,能力而非权力才是决定地位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有人会坚信一切都和权力有关呢?也许是因为当只有权力存在的时候,对权力的使用才是合理的,这种使用不受证据、方法、逻辑或者任何“文本之外”的东西所限制。这让权力的使用变得非常诱人,而权力也必然会被用来服务观点。
有些社会构建理论已经在原则上认为,如果男孩们被教育得更像女孩一些,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这种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攻击性是习得行为,所以只要不去教导就可以避免。
同情之罪
哭泣很多时候是因为愤怒,哭泣时是否脸红是个不错的判断标准。如果你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对方的反驳和情绪所动,你就会获得他人的关注甚至是尊重。 你也必须清楚自己期待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建议你,直接告诉对方你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指责他们现在或者过去做过的。你可能会觉得“如果他们爱我,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其实这种想法是你的怨恨带来的。做恶意揣测之前,最好先假设对方是无知的,别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更何况连你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一个女性要想变得完整,她就必须获得男性化的自我意识,然后直面这个可怕的世界。
未来需要的是坚毅而非软弱
当软弱和无害成为唯一被有意识地接受的美德时,坚毅和支配性就会不知不觉具备一种魅力。这意味着,当男性被过度要求女性化时,他们就会对严苛的意识越来越感兴趣。
男性需要变得更坚毅一些,女性也一样。如果男性的气质是健全的,女性就不会偏爱幼稚的男性,而是会与那些能让她们感到旗鼓相当的人在一起。如果一个女性很坚毅,她就会期待更加坚毅的伴侣;如果一个女性很聪明,她也会希望另一半更聪明。
既然有了性别区分,那必然双方都存在不可忽视的有益特性,去学习彼此身上最内核的精神特质,不要耽于模仿表面,那样只会是东施效颦,得不到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