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叙事技术3第二节搭脚手架1
跟大家谈谈搭脚手架啊,在叙事里面,非常重视搭脚手架这个概念,搭脚手架,我们从这个文字的意义就晓得是,刚盖房子的时候,为了让房子可以盖起来,我们一定要先搭脚手架,把它搭好之后呢,我们再看看怎么样子,把钢筋水泥呀,然后砖块啊,把他砌好,然后往上涨。那这个搭脚手架的概念呢,是这个澳洲的麦克怀老师,很多年前。他接触到那个苏二的儿童心理学家李咖啡。
他就说孩子在儿童心理学就是孩童在发展的时候呢,可能说他还年幼,他知道的东西不多,然后可能不多啊,可是他在这个层次。然后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好好的发展,到比较高的成绩,那这个儿童心理学家就说,父母为了让孩子可以好好的发展,一定要用搭脚手架的方式去带领孩子去学习,这个学习就是说,父母要贴近孩子的状态,然后给孩子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然后就慢慢慢慢搭,
如果父母太快了孩子没有办法回答,父母就要在脚手架上要往下降,要贴近孩子。然后这样子。这样子,孩子带着他懂一些东西,父母有一些些的不一样,他可以承接,啊,就是。要能够贴到孩子。然后让他学习一点也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贴不到他,距离太遥远,是很难学的。所以这个澳洲的麦克怀老师。就透过这个比cars搭脚手架的理念,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念,就开始在叙事。去跟大家说,如果我们要。好好的去跟个案谈话,然后逐步地去陪个案的话,一定要用搭脚手架的概念,因为个案,可能他的状态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做咨询师,一下子就讲道理,去告诉个案,说他应该怎么样,个案听不进去,从搭脚手架的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贴到个案。可是再去市里面有很多的对话,可以贴着来访者。慢慢地贴,慢慢的问,慢慢的往上搭,如果说问的话,离个案太远,那么个案回答不出来,这个咨询师需要往下降,在靠近一下。那我自己在很多的对话经验里面觉得有这种概念,慢慢靠近来访者我相信他们总是有无限的发展。然后他们是可以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状态,所以这个怎么样去搭脚手架,是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后我觉得对于爸爸妈妈,在教孩子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父母会倾向于告诉孩子孩子应该怎么样。其实小孩有时候听不懂道理,孩子是贴不到的。所以如果说父母学了搭脚手架,或会是这种,这种叙事的概念会放的慢一点,会是去理解孩子的想法,会去贴孩子的想法。
然后父母用问话的方式,让孩子慢慢的在她被贴到的情况下,慢慢的去讲述他自己的力量。我自己没有小孩,但是我访问过很多孩子,我访问过很多的青少年啊,然后我们内心对孩子都会有一些盼望,但是我不会让自己马上就跑到高处去对孩子说,他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在我跟无数的孩子,不管是美国的小孩或是台湾的小孩或是大陆的小孩,我总是记得要靠近孩子,要贴近孩子,让孩子觉得大人知道他的。
不过话一定是要贴到小孩。然后要有一点点的不一样。然后这样子慢慢慢慢搭,在我跟孩子访谈的经验里,其实他慢慢就会搭到高处去。所以做大人还真的要有耐心,要慢慢地搭,不要一下子就搭最上层。其实搭上层搭地基这个脚手架的概念,地基没打好,没有靠近地基整个会垮下来。所以跟孩子谈话,跟个案谈话一定要贴到。把地基关照好,然后再慢慢的搭,这样子才会踏实。这样子孩子也会被看到,然后逐步去累积啊,然后我在想,可能每个孩子要怎么搭可能都不一样,每个个案,要怎么搭可能都不一样啊,但是我想每当我的学生咨询师的学生告诉我说,老师,我问这句话,好像问的还不错,为什么个案,他没有办法回应,我说如果个案,没有办法回应,可能我们搭的快了一点,我们搭的高了一点,我们再往下降一下,试着去靠近来访者,让他觉得他是被贴近的,让他觉得他是被理解的,他可以回答,然后再慢慢的往前走。所以这是我对咨询师的回应,然后我觉得父母要跟孩子对话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如何去,因为,我想做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然后孩子可以思考,孩子可以面对问题,孩子可以有信心,孩子可以有力量。但是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他们的脑部还没发展完全,根据脑部的这个研究者说,一个人的脑要完全发展好,好像要21岁,前脑,后脑所有的脑才会发展完整,所以有时候小孩子没有听懂,不是他不愿意听。或者是他不想要听从父母的话,有时候是因为他的脑还没长好,他听不懂啊。
如果他已经长好就可以理解,这种搭脚手架也是要去关照到,比如说孩子的生态,就是他脑子长到什么状态,要理解,然后根据孩子的状态去设计这样子的问话,所以我觉得搭脚手架,对于孩子来讲也是很有意义的,然后对于怎么样跟一般的咨客对话,因为我想我们做咨询也都是希望我们的个案,有信心,可以面对问题,但是我们如果一下子就跳的太快,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因为他们需要用他们的脉络去理解新的事情,一般理解东西就是如果太跳跃,对于来访者会太快。
所以,怎么样去贴到怎么样去搭地基的脚手架,怎么样逐步的搭,让地基陪稳,然后来访者可以逐步地往前走,所以我就先把这个大概的概念跟大家说,然后现在我们可以看一下PPT啊,相信人就是搭脚手架,相信人,目前的状态跟对未来的发展,渴望与期待之间的,空间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就看咨询师可以如何贴近主角,但却可以有一点点不同的对话,在慢慢的逐步搭建,这是一个建构跟丰厚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看到个案,他不行。
我觉得他进步很慢,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不好,觉得说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努力。但是从搭脚手架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要相信孩子有这些潜力,就看大人要怎么带领他。然后对个案来讲也是。如果是病理化的方式,就会说这些个案不行,但是如果是叙事的咨询师,会对每一个个案看到他这种潜在的发展区域,也许他现在做不到,但是相信在搭脚手架的对话里面,每一个个案都可以有发展的。就算他发展不到,不到那个最高的地方,他仍然是有力量可以发展。
所以叙事的相信是很宝贵,就算还看不到孩子进步,看不到个案进步,但是叙事的咨询师,或是叙事的父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不管孩子现在的状态多么不好,然后叙事的咨询师总是相信,不管个案现在的状态是怎么样,透过搭脚手架跟潜在发展区域的思维。相信每个个案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种被相信里孩子会成长,然后在这种被相信里每一个个案都会发展。但是这个相信很不容易。
大部分的我们会对孩子。或是对个案下结论,说,你看他那副德性,他是不可能的,那这种思维就是一种结论,结论性的思维。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是不合伦理。叙事的咨询师,不管个案,孩子的状态多么的糟糕,咨询师都有伦理的责任,陪伴个案,搭脚手架。然后让他的生活有一些不一样,所以这里面就牵涉到咨询师的伦理观,一般我们会指责孩子,指责个案,他们没有办法,他们很糟糕,叙事的咨询师不会去说孩子很糟糕,个案很糟糕,叙事的咨询师会说我还有哪里的脚手架我没有搭到,我是不是搭的太快了。
我是不是没有贴到孩子,我是不是没有贴到个案,所以把责任放到咨询师的身上说,我的对话是不是没有做到位,我是不是我没有去好好的关注到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这整个是一种reverse的赠品,是一种倒转的 。从指责孩子个案到咨询师,是一个叙事的父母去思考,我还有哪里没有做到,我还有哪里没有陪伴小孩或是陪伴个案去发展,更多的自己,然后更多的潜能,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在看我做访谈的时候就是觉的为什么我问那么多话,为什么在我的问话里面总是相信个案,就算个案做不到,然后我想说的是不管个案做到做不到,叙事的咨询师就是在相信里陪伴个案去建构,逐步的去朝向,他原来达不到的地方,这要有一种坚持,这要有一种相信啊,所以这个背后的理念很重要,才会让叙事的咨询师,很有力量的去跟来访者共同去建构创造,对来访者会带来希望,带来可能性的状态跟未来啊,所以这些东西我觉得可能大家要去体悟啊。然后,有一句英文说,有点yubelieve,就是说。你获得的东西是根据你相信的是什么,你不相信你就不会看到,如果你愿意相信,你就会看到,孩子是在大人的相信里去建构自己,如果大人不相信大人怀疑,孩子就长不到那个状态,如果我们对个案不相信,个案也只能停留在它原来的状态,如果我们相信不管个案的状态多么的困难,但是透过关系透过相信的对话他会逐步的引发他会逐步的发展,那么个案就会不断的发展,却有点yubelieve,我们要检视我们的信念,到底我们是带着怎样的信念去跟我们的个案工作,我们是带着什么样的信念去跟我们的孩子在一起,这里不是要指责父母,也不是要指责咨询师,而是我们必须检视啊,不同的对话会带来不同的可能性,那我们就想想我们想要。怎么样去看我们的对话,然后让可能性有更多的延展。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在叙事或是在后现代的对话里面总是会强调咨询师是有责任的,去陪伴个案,共同建构,不一样的对话,这样个案,在不同的对话里面去经验,更多的自己,去建构以前没有见过的自己,或者是去发现自己。所以叙事或是后现代的咨询师,对于对话对关系都非常非常的重视,也就是对话会创造,人们的经验,然后这个经验会带给人们,看到他们会怎么样去创造他们的未来,所以这个是非常非常宝贵。在盖房子的过程里面。
人们先搭好脚手架才能灌水泥,把砖块搭上,把木头钉上,把整个房子盖起来,脚手架从地基开始变得要做好,然后再逐步的往上做之后,才能在脚手架的基础上把房子盖好,如果脚手架的基础没有做好,那么房子盖上去可能就会不稳,甚至还会倒塌下来,所以前头我。就有提到脚手架的地基是非常重要的,那对咨询师来讲,就是我们如何问话,可以贴到来访者的地基。然后让这个问话去靠着他在慢慢的长,然后慢慢的去,建起来,然后我们怎么样子。父母,可以去贴近孩子的地基,然后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去搭他,习惯了脚手架,然后再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