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络上听吴熙琄老师讲的叙事治疗的概念之一:搭脚手架。觉得特别的新奇,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叙事非常重视搭脚手架这个概念,从文字的意义上来说,当我们盖房子的时候,为了让房子盖起来,我们一定要先搭脚手架,把它搭好之后我们再看看怎么把钢筋水泥砖块砌好往上涨。那个这个概念的提出呢,是迈克怀特老师在很多年前,一个儿童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儿童在发展的时候,可能他还年幼,知道的东西不多在这个层次,父母都希望他可以好好的发展到比较高的层次,那父母为了让儿童好好的发展,一定要用搭脚手架的方式,去带领孩子学习,父母要贴着孩子的状态,给孩子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然后就慢慢的慢慢的搭,如果父母太快了,孩子就没有办法回答。那父母就要在脚手架上一点点的往下降,一点点的贴近他,这样子才可以带着孩子懂的东西,那父母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不一样,能贴的孩子,让他学到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贴不到他离他太远,孩子是很难学到的,所以说麦克老师,就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念,开始在叙事跟大家说,要好好的陪个案,一定要用搭脚手架的概念,因为个案他的状态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咨询师一下子就讲道理去告诉个案,他应该怎么样,个案听不进去,从搭脚手架的角度来看,就是没有贴到个案,有很多的对话可以贴着来访者慢慢的贴,慢慢的问,慢慢的一点点的冒上拾,如果说问的话,离个案太远,个案回答不上来,这个咨询师就需要往下降,再靠近一点。那么我在很多的对话经验里面觉得,有这个经验能慢慢的靠近来访者,相信他们总是有无限的发展,他们可以达到他们可以达到的状态,所以说怎么去搭脚手架,是叙事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有时候父母会倾向于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其实小孩子听不懂,因为道理孩子是接收不到的,所以说如果说父母学了搭脚手架的这个概念,他就会放得慢一点,就会更多的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贴着孩子的想法,用问话的方式,在孩子被贴到的状态下,慢慢的讲出他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对孩子有很多的盼望,但不会一下子就跑到一定的高度去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应该怎么怎么样“,你要更多的靠近孩子,要贴近孩子,让孩子觉得大人知道他的脉络,在贴的同时要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这样慢慢的慢慢的吧,他就会搭到很高的地方去。如果说一下子搭到高出去,地基没有打好,没有靠近孩子,整个建筑就会垮下来,跟孩子谈话,一定要把地基打牢,然后再慢慢的搭,这样才会踏实,那这样孩子也会感觉到他被看到,然后他的经验可以一步一步的累积,慢慢的达到最高的层次。
那我们从吴老师的分享里面就可以感觉到,那个搭脚手架其实跟我们焦点里,贴着来访者,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脉络,思考方式和语言架构,那如果说,我们想要和来访者一起去合作,面对他困惑的问题,那我们一定就要贴着来访者走,在他的这些脉络和框架里去工作,去看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样的希望?那他曾经做过哪些努力,而哪些努力是有效的,在我们更多的帖着来访者走的时候,就能让他看到自己有优势的这一部分,看到自己的资源的部分,那么他的力量感就会慢慢的上升,他就会慢慢的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个脚手架,也就一点一点的搭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