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的省情介绍里,三个频率出现比较高的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三湘大地,老一辈革命家。
在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大东临,漫步过去,到岳麓书院南门。一抬头,一付工整的两句词立在眼前。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乍一看,不难理解,只要你识字。
唯楚国出人才,此地更兴盛。
错
错
错。
查这两句词出生地。"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你培养大学生,毕业分配我统统的要。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孔子盛赞周武王人才鼎盛。学士,硕士,博士,统统的不缺。
岳麓书院,原为道,佛教场所。在谈经论道中,愿为民间大众做点好事,实事,便办学开放教育。公元976年,也就是北宋开宝九年,谭州调来一姓朱的市长(太守),朱洞,财政(官府)出资,创立岳麓书院。
所以,朱市长是书院的创立者。
重点是,朱市长批了几千亩地,租借给农户,每年收租,学生和老师吃得饭,穿得暖。
凡是批条子给银子的书院,基本上被各路人马贪了,污了,倒了。我们得寻址寻瓦片考古。
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袁名曜当了院长(山长),一日,袁院长在院中溜达,传达室老头上看着光突突的大门两边,说,院长,撰提个门联吧。
在古代四大书院中,岳麓书院,不论从历史地位,江湖地位,论坛影响力,毕业生分配,都没得说。袁院长想了个上联,基本上一广告词,惟楚有材。让旁边早读诸生应之,贡生张中介过来,随口而言,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问题就出在惟和于这字上。
让楚国汉界的湖南人,湖北人自以为是的人才论高烧了一百多年。
自以为唯楚有才。
注意,是只有。
惟,还是唯,还是于,古文中没什么意义,提高压押韵的,相当于蒋大为唱歌,啊,啊,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中的啊。
虚词。
所以,
楚有材,斯为盛。
楚国出人才,此地更多。
仅此而已。
袁校长这广告词,奔着书院去的,不是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