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友人所赠黄梅戏的门票两张。第一反应是比较适合父母去看的。母亲欣然愿意前往,父亲却说自己从不爱好听戏,不愿同去。
我笑着对母亲说:“这戏票很好的,咋还送不出去了?走,我陪你去看!”
开车带着她来到人民会堂。进场后发现观众基本都是年纪很大的老人家,入座在老人们中间,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对人民会堂的一贯印象是比较破小,但我们在前半区中间找到了位置,舞台整体布景看起来感觉还是不错的。我其实是抱着要打瞌睡的心态来的,就像小的时候一样——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很小的时候陪奶奶看的一场戏,那个室内的场地很大,光线很暗,台下也是黑压压的一片,也基本全是老人。我跟着奶奶坐在长凳子上,在离戏台很近、靠右一点的位置。 我听不大懂,就看台上穿着好看的演出服的演员俏皮打斗的场景还蛮好玩,舞台旁有几人吹拉敲打着乐器,为表演者伴着奏。他们的对话有时觉得还挺好玩,就是不明白为啥说着说着要加进去拖沓冗长的唱词,而且感觉总也唱不完。我转头看见奶奶还有其他大人专注的神情,很是不解。我睡睡醒醒,一个下午的时光就过去了,出来虽已经是傍晚,但光线也让眼睛适应很久才行......
可今晚一坐下来就被正在上演的《戏牡丹》吸引了,适应了方言对话后,俏皮聪颖的女主角牡丹迈这轻盈的小碎步登场了。她唱腔优美,身姿曼妙,手中的折扇又给她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美,对锣点节奏的把握很是精准到位。另一主角——道长虽几次三番出言不逊,故意刁难,但形象又有些傲骨仙风,特别是被牡丹对得哑口无言、灰溜溜的形象很滑稽有趣,像我这种不爱看戏、不懂戏的人,也看的津津有味。感觉他们的配合默契,唱功了得,毫无瑕疵。
后面又加入了现代剧目,其中还有国家级的演员以及“小五朵金花”的表演,非常精彩。旁边坐着的一位老大爷偶尔小声地对他的朋友介绍剧目,时而也跟着唱几句,倒也还挺好听,在演员唱完后总是起哄着让他们“再来一个!”
“没想到马鞍山本地的艺术剧团水平也这么高。”我没忍住对着这位老人感叹道。
“那是当然啦!他们可都是专业的,都是省黄梅戏剧院毕业的。一般形象特别好的就留在了合肥发展 。回来马鞍山的,唱功和表演水准实际上都一点儿都不差的。”
我连连点头。
“您听这伴奏是什么乐器?”我向他请教。
“这段有二胡、唢呐、还有大提琴......嗯,这是高胡...这是琵琶,还有扬琴。刚才唱现代曲目的时候还有交响乐。总之低、中、高音都得有才能形成和弦。”
他对乐理很懂,总是提醒我们哪里变调了,什么时候会有一句什么经典台词,如七仙女拦着董永的路时那一声俏皮的徉怒“呀呀啐!”
“他们的功底真不浅!”我不禁感叹。
“她他们都是科班出身、从小就开始学,一些名曲选段很多人会唱,但功底不行,唱出来就没有那种感觉。‘’
"您也经常唱吧?”
“对,我每天都唱。但我唱的不好。”他不好意思地笑笑,“不过歌唱就是会让人感觉心情很好。”
遇到经典唱段时,有的老人们也跟着一起唱,要不是他们含蓄、有所收敛,台下也可以如偶像演唱会般那样的大合唱了。
《天仙配》的经典唱段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剧情我却是第一次看。演员的表现力很强,剧情很生动,是和《戏牡丹》一样值得一看再看的好剧目。
最让我开心的是老妈也很喜欢看这场戏,她全程看的很专注,鼓掌也热烈。她是一个很喜欢唱歌的人。虽是生在北方, 从小听豫剧长大的。但这黄梅戏氛围的浸染也有三十多年了,自然也是喜欢。
曲终还意犹未尽,耳畔回荡着悠扬的乐声,心中则对这一经典的戏曲文化增进了不少了解。他们如同夜莺一般动人的歌声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我突然发觉,这些冗长的腔调实际上正是表达丰富而复杂情感的最好方式啊。
愿咱们安徽的黄梅戏文化能得以更好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如同春风化雨般,深入更多人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