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现在很多人都不愿发朋友圈了,甚至很多80后 90后都关闭了朋友圈开放功能,或者是给自己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或是一两年都不见发一条。
生长在如此高速运转的时代,忙碌且紧凑的工作安排确实占据了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时间。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当下手机,然后尽可能远离它。曾经我也有一段时间,关闭了朋友圈,那个红点点,会极度分散人的注意力,然后没有目的的狂刷,最后时间流逝了,寂寞还在,简称:刷了个寂寞🤔。
-
相比看朋友圈,我还挺喜欢发的。
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发而发。
这些年,常常会收到身边一些朋友,发私信或当面过来和我说:“我还挺喜欢看你的朋友圈的。总是隐约传递出一些正能量,图片也很精美,有时候文案也很走心……”每次听完,我还挺开心的,借由🪢朋友圈这个媒介,去传递更多真善美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其实,在2017年我就陆续在关注朋友圈经营,这件事。
源于:我在商大的一位老师,每次我看完她的朋友圈每次内心都很愉悦,还曾给她留言,希望也能像她一样,用朋友圈传递这个世界真善美,于是往后的就有意识往这个方向发,并坚持尽量保持百分九十以上的原创。
后来进入保险业,也越发在朋友圈活跃更加了。从几个月一条,到几天一条,到现在一天几条。现在我对朋友的理解是:它就像你的一张电子名片,是陌生人认识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经营好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用电子杂志思维经营朋友圈
我曾经和一个同事分享过,我对朋友圈的一个新想法,在当今这样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背后其实都是一段故事,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把我的朋友圈变成我自己的一本电子杂志呢?这里不仅能传递我的观点;定格下了我的状态;记录着我的变化;也见证着我的重要时刻。
就好比我们阅读一本电子杂志,它里面是有很多个板块的话。那同样我也可以把我在这里的分享划分成好几个板块:如有生活,工作,爱好,思考,好物,有趣的事,善心悦目的图……当你失意时看到给你力量,在你不开心看到让你立马放开大笑hahahhahahhah
_
#朋友圈,是我的发声地
从小,妈妈就和我说:与人相处,你得让人舒服,自己吃点亏也不打紧,因为让别人舒服,你自己也会舒服。
后来,我深度发问自己:如何在朋友圈也让别人舒服,但又不失真诚和本心?于是就有了以下思考:
朋友圈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分享着我的喜怒哀乐
-记录并见证着我成长
-传递着更多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而对Ta人来说又代表着什么?
-为什么Ta要看你的朋友圈?
-是能带给Ta什么价值嘛?
-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有用|有趣|有爱|有共鸣|……
不给Ta人增加负重感,压力感。
让Ta人舒适、愉悦、治愈、温暖。
这可能是我想通过朋友圈传递的吧。
依旧还在,一点点践行|朋友圈美学
_
愿·未来,在这里,可以是一个:
能让你短暂脱离这个些许忙碌烦躁的世界,
能给你一丢丢舒适和愉悦的某某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