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取得第二曲线式10倍速的增长,必须要跨越非连续性才能实现。
但是,如果你仅仅从现象上跨越,那是“水中花、镜中月”。如果你是在变化里寻找变化,你永远跟不上那个步骤。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先了解造成非连续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才有可能跨越非连续性。
今天要讲的,就是决定非连续性法则背后的那个道理。
一、递弱代偿
S曲线发展是任何事物的公理
我们知道,建立新理论通常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归纳法。找到几十个、上百个、上千个样本,分析发现其共同规律。通常管理学畅销书里的研究方法就是归纳法,如《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
方式二:演绎法。它是在一个元起点往后推,就像学数学,公理是基石。
创新理论下面有没有一个理论根基?我希望找到那个深厚的、坚实的理论根基,在那之上建立一整套创新学科。
几经周转,最后发现,我的老师王东岳的“递弱代偿”,最适合成为混沌创新理论的逻辑奇点。
本节课要讲的是,非连续性的背后,不仅仅是商业的法则,而是一个大尺度的简一律。什么是大尺度?就是在时间上、空间上都适用。什么是简一律?就是挖到最后,只有一个道理。
王东岳发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两个逻辑破绽。一是“生物变异是随机的”,如果是随机的,可以朝各种方向走啊!可为什么最后,所有生物的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呢?
二是“适者生存”,越往后的物种适应性越强。可大尺度里居然发现,那些越往后衍生的高等物种,反而呈现出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的倾向。个体有可能寿命很长,但从整个物种去看,其整体寿命反而变短了。
越原始、越简单的物态或物种,它的质量分布越广,存在时间越长,衍存稳定性越高。反之,越后衍、越高级、越复杂的物种,质量分布和存续时间越来越低,异变速率也越来越快,换句话说,它的存在状态越来越失稳。
比如元素周期表,先有了一号元素氢,再有二号元素氦,然后有其它的元素。在整个元素里,一号元素氢占了宇宙元素总质量的76%,二号元素氦约占18%,之后衍生的90种天然元素的总存量不到4%。
再比如,单细胞生物从第一天到今天已经35亿年了;多细胞动植物则是5.7亿年;爬行动物恐龙是1.6亿年;哺乳类动物是7000万年;人类是300万年。我们其实属于人类的后族“智人”,仅仅存活了20万年而已。
越后演的物种存活周期越短
这个世界演化的趋势性是:不是我们的生存度越来越强,所以能力越来越强;而是由于我们内在的生存度其实越来越弱,不得不由越来越强的外在能力来“代偿”生存度的流失。
换句话说,科技、文明越来越发达,其实是由于我们的生存度越来越弱,不得不的一个结果。
这个图就非常明确了: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有一个存在阈,你想活下来,一定得达到这个阈值,哪怕是阈值的99%都活不下来。
然后,什么在下降呢?是你的存在度。由于你的存在度越来越低,所以,你不得不有一个“代偿”。存在度和代偿度加起来等于存在阈。
当然,事实上,存在度的下降是加速式的下降。
在分形学中,前一个物种和后一个物种在其物种内部都是加速下降的,后面的物种加速下降的速度比前一个物种更快。
所以,分形学意义上的递弱代偿,是这样的:
由于代偿度和存在度加起来等于一个常数,所以,存在度一路下降,代偿度当然是上升的,就体现为S曲线。
什么叫代偿度?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的能力。
这张图第一次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技术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是S曲线向上发展的。因为它是个次变量,是一个不得不的变量。
递弱代偿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本体论。下面我们在此基础上来推演非连续性。
二、非连续性
存在于主观认知,而非客观世界
通过递弱代偿原理,其实得出一个推论:人类的生存结构一直在变化,而且那个变化的方向越来越差。
1. 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王东岳在讲人类思维结构时,提到一个词叫“形而上学禁闭”。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外在世界一旦形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我们的思维是随时可以改变的。这其实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结构性的缺陷。
事实上,人类尤其是群体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反而是不可改变。而外部世界一直变、一直在变。当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现实产生的认知形成强烈偏差时,就会导致逻辑失洽。
逻辑失洽会引发逻辑变革。我们把这个逻辑模型的变革,就称为非连续性。
到此为止,我们用演绎法,用公理性的方式证明了非连续性。
它证明了一件事情:非连续性法则是一个大尺度的简一律,并不仅仅在商业里存在,从大尺度看,它在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都普遍存在,是一个很底层的原理。
但它是一个理论,我们需要给它一个具体模型,方便你来应用。
递弱代偿演化里有个自变量,就是不管怎么样,它自己就会发生变化的,那就是生存度的一路下降。上图中的S曲线,则是对能力的表征,即代偿度,它是向上的。
当存在度下降到中间那个点的时候,原有的代偿度就不够了,所以它必须有一个更大的代偿度才能活下来。而它就是新的一个模型。所以,很显然,这里有两条S曲线。
而人类由于最小作用力原则,是不可能体内有两个模型的,你只能有一个模型。新旧模型之间存在一个不可同时存在性,哪个会活下来?后者会活下来,会把原来的模型打掉。
你看,前后模型之间存在着非连续性。
所以说,非连续性到底指的是客观世界的,还是主观认知的?是主观认知的。
常识会认为物质世界是非连续性的,所谓突变或骤变,你会把这个世界分为这个周期、那个周期。一个世界突然就从这个周期变成那个周期了,你认为物质世界是非连续性的。
但事实上,物质世界一直是连续性变化,虽然它是在变化,但它是在连续性变化。它不存在着一种非连续性。达尔文有句名言,“自然界无飞跃”。
与此相反,我们的思维模型一旦形成,却不容易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型才是突然从一种模型改变为另外一种模型,不是慢慢改过去的。
我们的认知边界决定了非连续性。
如果你想打破这个现实世界的边界,解决办法就是破除你主观认知的边界。我们把这个词叫“破界”。
2. 科学进步并非前后继承
下面我们对这个“假设”进行一下“检验”。
人类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很多人会认为是由最早的那个单细胞,朝着高等生物的目标,一路连续性的演化而来。这个观点非常错误。
人类近世的元祖是鱼,绝大多数鱼今天还在海里。其中有一类鱼它上了岸,变成了另外一个生物,叫爬行动物。所以,爬行动物虽然是从鱼变异而来的,但它跟鱼已经不是一个物种了,中间是非连续性的。
爬行物种走到后来,又有一类变异出来,这个变异又产生一个新的物种,叫“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不是爬行动物延伸而来,而是一个大尺度非连续性变化出来的新物种。
此后,又有了“灵长类的物种”、“直立人”、“现代智人”,同理。人类演化的方式是非连续性,而不是连续性。
人类文明是怎么演化而来的?我们从小认为,这个宇宙存在一个终级真理,科学家就是一路一路逼近这个真理,后来的理论一定比原来的理论强,继承了原来的理论。
但王东岳有一句话完全打破了这个印象,他说:人类文明的一切进步源于逻辑变革。恰恰是非连续性带来了人类文明大踏步往前走。
库恩则认为,科学革命的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而且前后代科学家之间不但不是继承,而是革命。只有破坏原有科学的旧范式才能得到新发现,这是科学进步的唯一方法。
只有在认识到牛顿理论是错了以后,人们才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从第一条曲线里扭巴扭巴出来的,他是放弃、打破了第一条曲线。
这和熊彼特说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完全同是一句话。
用三个学者的学术研究,向你展示一下三个问题的同构性:
•作为个体的企业是如何增长的?
•作为宏观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科学是如何进步的?
很显然你会认为这是不同学科。但它们的本质讲的都是非连续性: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回答:企业因创新而增长。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里回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里回答:科学是经革命而进步。
这真是一个Amazing、Beautiful的味道,不同的学科里居然是同样的一个Pattern。如果你发现了,真的是一种思维之美的感觉。
三、创新理论
在加速度下降后开启第二曲线
从非连续性法则,就可以推导出来什么叫创新。
混沌大学所定义的创新是一个很狭窄的含义,就是非连续性创新。
非连续性创新的简化模型,即“第二曲线”。第二曲线是增长的终极法门。
它有几个关键要点:
破局点。一个企业必须要过破局点。很多创业公司就是没有过破局点,于是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自增长。过了破局点之后,就会看到它快速的自增长。
极限点。这也是失速点。
注意,到达极限点之前,就要开启第二曲线。那么,要提前多久开启第二曲线呢?是不是提前到破局点这里呢?我是不是可以不停地破几个局呢?错。
很多企业看到第二曲线以后,就是不停地转换,其实永远在低水平地重复。你必须找到自增长的那条曲线,然后才有资格开启第二曲线。
我给各位一个建议:
第一条曲线的变化有个速率,一开始是加速度的,中间加速度会变小。什么时候开启第二曲线呢?在第一曲线加速度下降以后,开启第二曲线。
四、小结
如果你想征服客观世界,请你先了解你自己的主观认知。如果你想跃迁到客观世界的第二曲线,首先要突破自己主观认知的非连续性。
这就是解决方案。所以,欲破现实边界,先破认知边界。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忆一下程维的那句话,相信你的感触会更不一样:“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个公司真正的边界。”
最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非连续性,是一个大尺度的简一律,宇宙进化、生物进化、人类文明进化都是这样的。那么回到小切口,请回顾一下你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是否也是非连续性增长的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