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铭峰
职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的设定,是一个需要通盘考虑的外在大环境与个人发展计划相配套的产物。不可否认的是,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整个行业的背景息息相关。行业的背景决定了发展所可以达到的理论范围,其实也决定了个人的努力所可以达到的发展深度。
所以,对于行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是需要有慎重抉择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行业是否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导向高度关联
确定行业的定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该行业是否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在这方面,需要关注到国家的行业经济动态,甚至要了解一下世界行业经济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这就好比做金融投资一样,在掌握国内的行业政策因素情况下,还需要结合考虑国外的行业发展趋势信息,来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例如,参考2012年7月9,国务院以国发〔2012〕28号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纲要中特提到,国家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是: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趋势。由于能源短缺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主体在今后会逐渐转向节能环保和高新技术制造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在选择行业定位的时候,能首先考虑到这些外部大环境的因素,那我们在行业中的发展是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大背景作为支撑的,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也会是比较开阔的。
2、是否是工作所在地区的政府所倡导的支柱产业
在考虑世界经济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大背景因素下,行业定位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工作所在地区的产业配套问题。因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跨区域的均衡分布格局,每个区域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会优先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
以上海为例,除了贯彻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之外,上海还结合了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优先发展高端的服务业,如文化创新、金融服务、国际航运、多媒体技术、新型旅游业、集成电路研发等产业,如果个人在做行业定位时,可以优先选择这些行业,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有保障的。
3、了解企业在该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产品市场前景
除了上述的行业大背景的考量之后,接下来是比较具体和细节化的考虑过程。
在选择所在发展行业的企业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是该企业在行业内部所处的地位和产品的定位是否符合行业客观发展的需要。看一家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除了看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之外,更多的要看它的经营理念和公司文化。
决定一个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发展潜力,主要还是要考察这家企业是否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或者可以说,一家有社会和道德使命感的企业,即使现在还仍然弱小,但只要具备正确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路,就说明了它有很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其实就是预测这家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考虑的是该企业的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预见的市场规模。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产品在未来所占的市场份额,决定了这家企业在今后行业格局中所占的份额和地位。
在国内的市场中,由于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态,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不同的企业模式。
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类决定。一般情况下,在改革开放30年间,人才流向一般倾向于到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居多,因为这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收入待遇也在上升,工作环境压力也相对于外资企业要小很多,这就吸引了很多之前在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的人才回流,加上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推行,今后这种回流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民营企业曾经是改革开放中,支撑国民经济的很重要的市场补充成分,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但是由于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不足,主要还是处于中低端的产品生产,无法和传统的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竞争,收入和福利待遇偏低。
但是,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家政策势必要在产业上实现战略转型,作为中低端产业生产的民营企业也必须要走向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收入和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高。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20年之间,中国的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延伸,东部沿海的发达经济区将以高新技术产业群和高端服务业替代原有的传统制造业格局,而这些传统的制造业会逐步转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形成东、中、西平衡和互补的新产业格局。
根据这个产业走向的基本判断,很可能会改变改革开放来过于重视外资与合资企业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模式,而逐步增加内资和民营企业的产业比重,逐渐从一个世界最大的外贸出口国转向为最大的进口消费国。
在这个意义上,国营和集体企业将继续做大做强,而民营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也会逐步增大,这个结果势必导致国内的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产品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逼迫这些企业拿出更先进、更高端的技术来参与整个市场的竞争,这就意味着这些外资企业必须把自己国内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市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自己的产业更新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逐步形成更加平衡的各种市场经济成分的均衡分布配比格局。
综上所述,笔者预测国内的人才流向走势是高端人才集中在大型的国营和外资企业,中端人才开始实现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向流通,低端人才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更多地流向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产业领域。
4、个人能力与价值观和企业岗位要求与文化之间的契合程度
当我们完成了行业定位和企业选择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个人能力素养与岗位胜任能力的匹配比较。
每家企业在岗位上的胜任能力标准都是不同的,所以在确认个人能力素养是否胜任某个岗位,需要认真思考岗位胜任力的具体标准有哪些。
这些标准有些是从岗位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比如需要具备哪方面的专业背景和培训经历,需要哪些相关的工作背景,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的工作技能等。
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岗位胜任标准是可见的,每家成熟的企业都有相关的胜任力模型,是比较硬性的指标,比如这些岗位胜任力模型内容还包括了和工作技能相关的指标如逻辑思维、智力因素、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领导力、组织管理能力、执行力等方面的描述,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去达成。
但是,有些岗位胜任力标准可能是隐形的,属于软性指标,有时不会以文字形式直接反映出来。
这些隐形的部分更多的可能是和心理素质有关,比如心理健康、认知因素、宽容心、抗挫折压力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这些心理因素往往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人本来在岗位上做得很好,但突然间有段时间完全像变了样,不能很好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接近或突破心理所能接受程度的上限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对于判断个人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有时候心理的因素也是很关键的。
因为有些岗位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之外,有时还需要有比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
比如有的营销类的岗位需要经常出差或者经常加班,对于有些抗压抗挫折能力弱的人来说,就不一定适合。有些属于服务性质的岗位,对于那些缺乏耐心和宽容度,或者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情绪不稳定的人来说,长期从事这类工作也会比较困难。
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匹配度,是一个企业选择的重要问题。每家企业的文化,代表了这个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环境和群体独自生活。不可否认的是,一家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也是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的。所以,作为个人要先梳理自己的价值观、理念和内心需求到底是什么,哪些是自己最看重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接受的。
比如有的人个性比较具有进取心、竞争意愿强烈、有很强的自我实现欲望,如果到了一个等级秩序严密、人浮于事、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的工作环境,可能就无法发挥出个人的能力特长。
同理,有的人注重人际关系和谐、有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期望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和弹性工作时间,如果进入一家注重工作流程规范、企业文化严谨、重视绩效和时间管理,人际关系比较冷漠的工作环境,无形的压力就会比较大,同样也无法做出应有的成绩。
所以,在选择企业和岗位前,我们需要做一个自我评估,充分挖掘自身能力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和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契合点,也就是要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一个和自己内心需求比较吻合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只有这样,个人的发展才能跟随企业的发展步伐,获得同步的发展。
以上所提到的个人发展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行业选择与地区产业配套、国家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高度匹配,也是互相影响制约的关系。
如果个人的职业定位能把外在的环境因素做一个整体性的考虑,那可以说我们已经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大方向上的选择,加上个人的持续努力,今后的职业发展是有充分的外部环境支持来保证的。
如果你觉得不错或者有用,希望大家能在文章最下面点个喜欢!
码字不易,欢迎大家关注下作者,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