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一点,离成功才能近一点
1
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竹里也”。《广雅·释草》里解释,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这个词中古代是用来赞美女子白晳,漂亮,后来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基本上与“蠢”同义了。
2
钱钟书说:“越是聪明的人,越是肯下笨功夫的人。”
钱钟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读书从来不作笔记,只凭脑记,素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之称。他写作学术著作《管锥篇》,引述条文全凭记忆。
但是他生活方面却是一个模糊的人,鞋子分不清左右脚;外出常常迷路,走得稍远一点,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惜时如金,不愿在无聊的事情哪怕多费一分钟。小说《围城》让他名闻天下,许多记者要来采访,被他巧妙拒绝,“鸡蛋好吃,又何必要去找那下蛋的母鸡呢!”他把时间全部用在阅读、思考、写作方面去了。
3
苏轼算得上聪明绝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为能,而且件件精绝,远迈古今。苏轼也是一位肯下笨功夫的人。
苏轼嗜好《汉书》,日读夜诵,手不释卷。好友佛印来访,苏轼就在屋里,童子却不通报。个中原由,童子说,现在是相公读书时间,谁也不敢打扰。
苏轼每天2个时辰读书,按现在是4个小时时间,雷打不动,如果因公务耽搁,第2天一定要补回。
一部《汉书》苏轼能倒背如流,佛印不信,随便拎出一个字,苏轼便顺着那字哗哗如流水般,毫无滞碍。佛印口服心服,敬佩有加。
4
聪明人肯下笨功夫,天资稍为逊色一些的,更要下笨功夫。南京师范大学郦波讲述过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曾国藩7、8岁时,夜晚灯下背诵《岳阳楼记》。一小偷潜入其家,藏其梁上,等曾国藩背熟睡觉再来行窃。
小偷听了30多篇,早已烂熟于胸;可是曾国藩背了30多篇,还是结结巴巴,背上句忘了下句。
小偷一时兴起,跳下房梁,叭叭叭背诵完毕,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后来成了大清中兴名臣,但是那位小偷却杳无消息,名不见经传。
5
聪明与笨拙就像“美丽与丑陋”一样,都是相对的。
《庄子·山木》篇记述一个故事:阳子到宋国,住宿一家客店。店主有妾二人,一丑一美,可是长得丑受到宠爱,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子询问个中原故。
店主人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意思说,美丑的自我感觉常常令人误入歧途。自以为美,常常被美所误,虽有缺陷,但能够加强修养,同样可以弥补不足。
6
聪明是个褒义词,但很多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的。学生考试,耍点“小聪明”,打个“小抄”,夹带个纸条,考了点高分,挣得了面子,满足了虚荣,看似聪明,实则愚蠢。
社会上耍小聪明的例子就更不胜枚举了。
“笨”常有朴实厚道的意思,“聪明”却常堕入“奸猾”之道。“笨与聪明”就像“美与丑”一样会颠倒过来。“笨”者变成了智者,而自作聪明的人却常变成了真正的“笨伯”。
7
治学、考试、做事、做人,都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耍奸偷懒,看似得了便宜,实则输了人生。
出力、出汗、吃苦、吃亏,看似蠢笨,死脑筋,实则是生活的赢家,境界高远,胸怀宽广,受人敬重,为人信服。
8
“笨”,是形声字,“从竹从本”,“本”虽是读音,那也有“根本”的意思,与“竹”一起构成了这个字的意思的重要部分。
“笨”又称“竹孚俞”,是一种“洁白”的物体。“洁白”,素雅清纯,本来就与杂乱斑驳花里胡哨的小聪明不相干。
不是聪明人才肯下笨功夫,而是所有人都得下笨功夫,在还没有被证明是聪明人之前,都得肯下笨功夫;反过来,那些肯下笨功夫的人,才真正是聪明人,至少他在努力摆脱别人自以为是而表现出来的愚蠢。
一个人摆脱“聪明”的束缚,肯下笨功夫,离别人眼中真正的“聪明”就不远了;他离成功也就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