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通俗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 武侠历史观 穿越时空想象 英雄情结 爱国主义
精神“白面”
摘要:《天龙八部》是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部作品。作品表现了历史战乱中一代代英雄儿女的爱恨情仇,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回味无穷的武侠世界。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年仅21岁的金庸凭借其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杀入文坛。从最初在《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到后来出版的《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金庸共出版了14部新派武侠小说,不仅掀起了武侠小说的读书热潮,也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宗师的文坛角色。与此同时,对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的评定却百家争鸣,褒贬不一。在此通过对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的阅读理解,谈谈笔者的自我观点。
一、《天龙八部》的内容简述
《天龙八部》这部小说以宋代为历史背景,以三个年轻人:段誉,乔峰,虚竹的个人江湖经历和情感经历为主线,其中穿插了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表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江湖侠义之情和爱国之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江湖儿女,爱恨情仇图。
据资料记载,“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出自《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其中“八部”包括: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八个佛教的鬼神。“天龙八部”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从小说题目可猜测出小说内容
中蕴含着中国的佛教理念。
在《天龙八部》中,作者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塑造了各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加上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总会让人有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感觉。其次,作者虚构的许多江湖武功绝学,如丐帮的“打狗棒法”,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段誉的“六脉神剑”“北冥神功”等,读来回味无穷,让人奇想连篇。著名的批评家冯其庸先生在一首赠金庸的诗中总结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千奇百怪集君肠,巨笔如椽挟雪霜。世路崎岖难走马,人情反复易亡羊。英雄事业春千酙,烈士豪情剑一双。谁谓穷途无侠笔,青史依旧要评量。”
二、《天龙八部》的人物描写分析
一部小说的人物是贯穿小说的重要元素,人物形象的描写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小说的创作价值。而人物的个性变化多通过肖像描写和语言心理描写等方式。在《天龙八部》中,描写到的人物有很多,从国主到帮主到美女恶人,有上百个人物。下面挑其中的几个性格各异的做分析。
首先是大理国镇南王世子段誉。天生俊美,一表人才。自幼喜欢研读诗书佛经,天性仁厚。虽生在大理段氏武学世家,坚决不肯学武,却是一文弱书生。其为人风流倜傥,聪敏多情,生性豁达,充满正义感。在小说中,作者着重于描写该人物的心理变化,再通过语言的刻画,表现段誉的这种性格特点。如当段誉在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木婉清时,面对其蛮横无礼和以武相向,依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面对南海神鳄等江湖恶人的辱骂欺辱,依然临危不惧,泰然处之。被鸠摩智挟持期间,却有心情欣赏江南两岸风光,最后使妙计脱逃。其后见到其倾心女子王语嫣,对其一往情深,关怀辈至。其次是乔峰。为人爽快豁达,嫉恶如仇,年纪轻轻就身负丐帮帮主的重担,行事光明磊落,当得知自己是契丹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其悲剧。小说中侧重对其语言描写和行为举止的描写突出其英勇的大汉形象。如在第十四回中,描写与段誉的初次见面时,两人“剧饮千杯”的场景。再看虚竹,天真、戆直,
恩怨
自幼深受少林高僧熏陶,恪守佛家一切清规戒律,因此本性温驯,并且常为他人设想,但却坚守原则。即使后来被天山童姥诱骗而尽破佛家三戒,仍不改其本性。虚竹在《天龙八部》中是比较迟出场的,但是他的存在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虚竹武功最高,达到心无杂念,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天龙八部》中对美丽的女性的描写维妙维俏。如描写王语嫣之美。在 “从此醉”一回中,先不见人,但闻其声。而后“见她比之洞中玉像,眉目口鼻均无这等美艳无伦”更使男主人公为之倾心。再看木婉清的描写, “身形苗条”,而且“语声清脆动听”“眼亮如点漆”。再看阿朱,慕容公子的侍女之一,“鹅蛋脸眼珠灵动,另有一股动人气韵”,其聪敏过人,机智勇敢,每有争端,其总能一语中地,逢凶化吉。在小说中,鲜活的人物数不胜数。反映了作者高超的人物肖像描写技巧。
三、《天龙八部》的手法运用
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丰富,有平叙,直叙,插叙。有诗歌,对联,长短句,谜语,小曲等应有尽有。其中如段誉脱口吟的诗:“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又如小说中慕容公子的侍女阿碧唱的曲调:“二社良辰,千家庭院,翩翩又睹双飞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瞑来何晚?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轻拂歌尘转。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其中的诗句让人读来朗朗上口,颇有意境。
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方式多样,有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也有通过描写景物侧面烘托。其中人物的语言特色丰富多彩,如写段誉的语言灵活多变,幽默风趣;写乔峰的语言表达得体,有大将之风;写虚竹的语言小心谨慎,游棋不定。其中段誉多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乔峰重在动作言语的描写,虚竹多用神态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充分地表现了人物丰富的个性,也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对风景的描写有画面感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身临其境。如在鸠摩智挟持段誉到慕容公
子山庄的途中的风景描写:“这时正是三月天气,红杏夹径,绿柳垂湖,暖洋洋的春风吹在身上,当真醺醺欲醉。”此处恰倒好处地以美景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和个性,同时又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人物的场景对话就发生在如桃花源般的风景胜地。
作者在小说中幻想出来的各种高强武功招数描写细致,想象力奇特。如“六脉神剑”, 如作者所说,是指含于指尖的内力隔空激发出去,使其以极高速在空中运动的一门武功技术。即指力所能及的地方,有如有一柄无形的剑。左手大拇指—手太阴肺经—少商剑。特点:剑路雄劲,颇有石破天惊,风雨大至之势。右手食指—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剑。特点:巧妙灵活,难以捉摸。右手中指—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剑。特点:大开大阖,气势雄迈。右手无名指—手少阳三焦经—关冲剑。特点:以拙滞古朴取胜。右手小指—手少阴心经—少冲剑。特点:轻灵迅速。左手小指—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剑。特点:忽来忽去,变化精微。作者不懂武学,但却能详细地描写虚构出具体的武功招数,尽管虚构成分偏多,但足以见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天龙八部》文学价值
《天龙八部》作为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佳作,在构思上,想象力之丰富值得肯定的。其次,在结构上,采取了写完某一个人之后,再写另一个人,而又前后交错,将不同的人联结起来的一种独特结构。其中在不同人物的出场衔接上,也过渡得非常自然,毫无唐突之感。
小说中描写的各个英雄人物,个性鲜明,人物更倾于人性化。英雄人物也有是与非,人物性格呈现多样化,而不同于以往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只单一地分成正反两派。尽管作者构造的是虚构的武侠人物,但是却人读者如见其人。
《天龙八部》属于通俗文学,在评价其文学价值的时候应该与现实主义文学区分开来。和四大名著等经典文学相比,其文学价值自然相形见拙。虽然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虚幻想象力都非常地强大,但就作品本身的内容还有其社会意义而言,其与精品文学不可相提并论。
作者虚构的武侠世界尽管有涉及到历史知识,却没有任何的社会现实基础,没有达到文学揭露社会抨击时弊的社会功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不可能成为不朽的作品。
五、作品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思想
首先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和家族荣誉感。小说的人物都身负家族使命,帮派使命。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不忘家族荣誉感。如乔锋身为丐帮帮主,后得知自己是契丹人的时候,深以此身世为辱。又如段誉时时不忘自己是段氏子孙的身份,处世时也时刻不忘记不能如果家族门风。
其次是佛家思想。乔峰这个人物体现的是佛家思想中的“觉”。 乔峰本来是中原第一大派丐帮帮主,可是却因为得罪了报复心极强的康敏,而引出身世之谜,一夜之间有万众敬仰的大英雄,变为人人打骂的“契丹狗”。当他追寻身世之谜的过程中,知情人却又一个接一个的离奇死亡,更为悲惨的是,在寻仇的过程中,乔峰还亲手杀害了自己挚爱的阿朱。一系列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悲剧,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沉沦,他默默地承担着这些痛苦,他坚信公义的存在。这是他的觉悟。通过对虚竹的描写,集中体现了佛家的“正”。虚竹原本少林寺的和尚,一心向佛,但是在一次下山的偶然中,竟然得逍遥派三大高手的武功真传,而且破坏了佛门戒律,做不得和尚,但虚竹心中则是一直怀有佛家的正知正见,虚竹的智慧与勇敢。只要心存正见,无论出家在家,都可能守正如一。段誉,执著,单纯,相信一切的美好与真诚,其是佛家思想中“净”的集中体现。段誉的性格特点是天真浪漫,正恰恰说明是他的内心清净,无所污染,一种大彻大悟的“净”。对段誉的描写中,也写到段誉从小热爱佛学,不喜欢学武,信奉“色身无常,无常即苦”。
七、金庸武侠小说的社会影响
金庸的武侠文学作品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和影视歌曲。丰富了社会大众的娱乐
生活,给文艺创造了丰富的题材。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包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等等,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情结,而作品中的人物豁达的个性特征也能够影响读者。 但作品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明显虚构,不符合事实,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容易误导读者,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虽然作者强调,其作品不仅写“人”,更是写“情”,但作品中提及的江湖恩怨,爱恨情仇等等都是虚无的情感和故事,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其中拯救世人的宏图大志也属于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对于青少年阅读群体来说,小说中打杀场景充满血腥味,情节虚构漫无天际,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处世观。作品中主要人物的避世思想助长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培养青少年不怕困难的坚韧意志。有评论家异议,金庸的武侠小说是青少年的精神“白面”,读之过瘾,但对思想的形成有害无益。无论如何,金庸掀起的武侠热潮是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1.《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著
2.《关于批评的讲话》 别林斯基著
3.《近代文学批评史》韦勒克著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 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5.《天龙八部》金庸著
6.《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8月出版
��众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