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师工作已有10年了,做妈妈也有4年了,每天在跟孩子们打交道,如何有效地去教育、管理孩子是我每天都在思考、学习的问题,为此还专门去研究了心理学,希望对照实际能产生些许的帮助。今天,就结合一些心理现象简单谈谈自己在教育中的一点点感受和收获。
一、期待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证实了“偏见会影响学习结果”,两组小白鼠因为心理预期不同所以收到了不同的待遇,不论是心理期待还是行为都有所不同,自然就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对待孩子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我们的行为和看法,没有哪个家长、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也没有哪个孩子不会犯错误,不能因为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做不好就彻底否认这个孩子,对孩子充满信心充满期待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信念,你有什么样的期待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二、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因为不愉快的情境经历,而在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有人可能会认为对待实验狗有点残忍,是的,对待我们的孩子一样很残忍。他们也曾经奋力跳跃,可是当发现力不从心后,自然地就会放弃挣扎和努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可能有些孩子学习能力较差,可能有些孩子正好不擅长学习,千篇一律的要求真的适用于所有孩子吗?这样做是不是对某些孩子是巨大的伤害呢?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给孩子定出的标准?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积极的态度才能更加高效。
三、投射作用
在了解真相前,我们总会对结果产生想当然的主观偏见,这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叫作投射作用,而成年人最喜欢犯的错误恰恰是这个。成年人总是习惯以个人的认知、社会的普遍要求去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甚至由此对一个孩子妄加评判。然而事实是怎样的,我们有没有去关注呢?
家长老师们总是喜欢说“我当然了解他”,真正的“了解”不是自以为是的判断,而是去了解真相,去关注孩子。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我们心中的蛟龙彩凤是不是孩子心中希望的龙凤呢?我们的了解是真的了解还是投射心理下的自以为了解呢?
四、认知与道德
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通过两个非常著名的对偶故事向大家介绍了儿童道德认知规律,10岁之前的孩子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所设定的外在标准,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而10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道德行为做思考判断,认为行为的动机比结果更重要。
对于孩子的犯错,我们应该处罚,但如何处罚?定什么规则?了解哪些动机?了解了这条规律,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教育是一门终身学科,我们想要教育好孩子,也更应该教育好自己,了解更多的心理现象能让我们去教育孩子时不打无准备之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以上四点与大家共勉,持续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