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濛濛的天上下着零星小雨,满街都是湿漉漉的。这是我钻出地铁口看到的第一眼苏州。跟着来接站的房东姑娘转过拐角,进入一个小巷,白墙上简简单单地勾勒着几条灰线,有几个门旁或窗边爬满青藤,零星地缀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我撑着花伞走进来,长裙飘飘,一下子感觉这就是苏州的味道了。
独自出来,我选择了经济行的拼租民宿。房东是一对年轻小夫妻,把家里的一个房间改成大学宿舍的样子,整洁温馨。同宿的两个女孩一个是河南的高考生,一个是上海的大一学生,都是独行者,而且都是一路走过来,边走边看的背包客。我赞赏她们的勇气,她们欣赏我的心态,对于旅行,聊起来竟然还有些许共同的喜好,人生何处不相逢。
从住处走几分钟就是苏州著名的七里山塘古街,这里应该是古姑苏城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只是现在为了迎合游客,带有了太浓的商业气息。
漫步古街,走进画家周文雍的工作室,流连良久不舍得离开。虽然不懂美术,却能从画里读出老姑苏城里平民百姓的生活姿态。洗涮采买,迎亲送客,喝茶听曲儿……这种悠游惬意,小富即安的生活,让古往今来的苏州更加柔婉,说出话来也是婉转优美的,所谓吴侬软语。
旗袍是这里最靓丽的风景,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过足了眼瘾。来时怕到了这里经不住诱惑,专门拿来一件旗袍,打算想穿的时候不至于又冲动去买。可是走过一道街,终于还是没有管住钱包。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而我的衣橱里永远缺着旗袍,没办法。山塘街的一大特色当然是古河道和游船,但这早已经是脱离居民的生活而专门为游客准备的了,我没有去坐,因为这么热闹的场景,不是我心中的样子了。
走出七里山塘,一条大道车水马龙,瞬间完成了古典与现代的交替,有些不习惯。阊门,就在大道的一头。
红楼梦中说:“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
我第一次知道阊门是在贺铸给亡妻的悼亡词中,“重过阊门百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令人动容。后来陆续在许多诗词中见过阊门。旧时姑苏,阊门内外酒肆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景象。而今虽没有了书中描述的繁华,人来人往,车流不息。白居易诗中有云“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转了一圈没有找到登上城门的路径,无法四望,体会诗人当日的闲适快意。城门下抬头望,只看见城门自上至下铺着一层厚厚的青藤,整体看去像一挂绿色的飞瀑倾泻下来。边沿处,藤蔓蜿蜒而有力,给古朴厚重的城门墙增添了些许沧桑感。从门外向内张望,里面也是商铺鳞次栉比,林林总总,走近了看,都是经营着一些小生意的店面,倒是大道两边的弄堂还有许多看头。窄窄的弄巷里不仅保留着旧时的建筑风格,还能让人感到这里的生活气息也是慵懒的。这种气息在门口闲坐的老阿婆淡然从容的眼神里,在门口随风飘摆的印花衣衫上。
园林当然是苏州的代表。留园是一个私家园林,走进留园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三四点钟了,小雨刚刚停,空气中还弥漫着很浓的湿气,人也有一点疲惫。可是才踏进门,一下子就被园中的景色吸引了。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一副绝美的图画,哪怕是一转脸,甚至探一下头,移步换景。留园的设计极尽自然与匠心的结合,一棵藤,一杆竹,一块奇石,一段曲廊,一座亭榭,都恰到好处地安置在一个背景之上。这个背景也许是一面白墙,也许是一排窗格,也许是一池水,就像一张画纸上泼墨而就的一副画。而这些画副如果隔着窗子看过去,又正好像是镶嵌在相框中一样,层次非常分明,让人身临其境,如在画中,又如在画外。
幸运的是,在这样美丽的留园中,偶遇一位摄影爱好者。由于也是独行,他偶尔需要有人帮助固定摄影设备,以便能以最好的光线拍出层次感更强的画面。我帮了他几次忙,作为回报,他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帮我拍了一些照片,同时也让我有机会学习从摄影的角度去欣赏美景,这是意外的收获。不足两个小时的游览,愉快而匆忙。直到闭园音乐声起,我们还流连在美景中,经过工作人员几番催促,才和另外几个晚到游客一起走出园门。真心感谢这位兄弟,把我镶嵌在留园美丽的图画中。
拙政园是明代御史王献臣始建,比起私家园林的留园,官家的手笔显然大了许多。园中竹树葱笼,山水成映,漫步其中,颇有行走于自然山水中的味道。与留园中小空间设计的诗情画意比起来,拙政园的空间设计很大,逊于留园的层次感,而高低起伏感却远优于留园。这两个同为全国四大名园的园林本是无可比拟的,只是我在短时间内同时游览,才不自觉去对比一番。
在拙政园中流连好几个小时不肯离开,走的很慢。拙政园中的亭、榭、轩多的实在让人认不清也记不住。每个亭轩中都有楹联,这是非常值得品赏的。这些对联有的是直接取用古人的诗句,有的是改写,有的是集句,有的是专门写成,都于环境相携相成,真是绝妙。“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个联队在一个小亭中,不知是不是可以看做是整个园子的写照。“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太多了。我最喜欢的一副是集陆游诗句的“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余秋雨说,苏州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后花园。在苏州园林里,更是步步都有文化,游览苏州园林,感觉自己实在太贫乏了。这样的地方,应该一步一步地欣赏品味才好,意犹未尽!
沧浪亭虽小,却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他是宋代词人苏舜钦被贬官后花四万钱买地建园,园中建亭,取名沧浪亭,园名因亭而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本是屈原名句,作者取来想是寄寓其官场失意的情怀。
园子不大,但非常精巧,沧浪亭建在入门的假山上,上有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假山两旁的曲廊把游人引入园内。正如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所说“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正好那日小雨纷纷,使得满园青竹越发苍翠欲滴。小雨打在竹叶上,沙沙有声,游人稀少,尤其显得幽静。这是游留园和拙政园都无法找到的感觉。曲廊的墙壁上设有漏窗,隔窗观景,自然别有风味。而于沧浪亭最特有的是,整个园中足有百余扇漏窗,却无一重复花样,真是匠心独具。
在园里反反复复走了三遍,仍流连其中不舍得出来。于是选了一扇窗边坐下休息,网搜《沧浪亭记》阅读。窗外一排芭蕉恰好高出窗沿,着实体验了一把芭蕉听雨的意趣,这是只在诗词中见过的场景。只是游兴正浓,完全没有诗词中芭蕉夜雨的伤感。
如果说游姑苏最好是在雨天的话,那么上天真是对我厚爱有加了。在苏州的三天时间,可以说一直在下雨。江南的雨是缠绵的,温柔的。没有风,也没有任何征兆地,细细密密地便下起来,所谓“梅子黄时雨”。
从地理气候上看,今年的梅期是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现在正好是梅雨季节,也就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可惜我没有吃到梅子,没有刻意去寻找,也没有看到街边有卖。杨梅和乌梅倒是吃到,乌梅的味道就像北方没有熟透的厚皮葡萄,又略有不同,酸酸的,有点甜。新鲜的杨梅的确好吃,特别是熟透了的。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不知与我同时期的人们还记得吗。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说杨梅由红变黑,吃起来酸甜,吃的嘴唇发黑,酸倒了牙。我们几个女同学在一起讨论杨梅,大家都以为和桑葚差不多,还有说大概我们的桑葚人家就叫杨梅吧。从内容上来说,这篇课文当年选在北方的教材上是不合适的,那时候物流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北方的孩子有几个见过杨梅的呢?
假若“美妙”一词可以表达一切美好的感受,那么我在雨中走平江路的感觉应该是美妙极了。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文化街,一边沿河,一边是苏州特色的矮建筑,两旁间有小巷延伸。路旁和小巷里多是些经营着各种生意的小店,有手绣,有旗袍,有陶艺,有咖啡馆,有书屋等等。每个小店都风格独特,布置考究,门外的灰瓦白墙上时有青藤蔓蔓,闲花点点,整条街洋溢着小资情调。细雨中,我在平江路上游荡了整整一个上午。可能是天气原因,游人不算多,有的人像我一样独自漫步,悠闲自得。也有三五成群或者一家三口,都是迈着闲散的步子边走边看,因为这条街给人的感染就是闲散的。
雨中的苏州,实在令人流连忘返,可是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就在我拖着行李走进地铁口的前几分钟,天空又悄无声息地飘起了小雨,一如几天前我刚刚钻出地铁口看到的第一眼苏州。
人生只如初见。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