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全图》里有一个香草集,罗列了《离骚》里出现的所有香草。 细数共十六种:江离、芷、秋兰、蕙、兰、留夷、揭车、杜衡、菊、荃、蘼芜、杜若、薠、三秀、薇、荠。(其中江离和蘼芜归一,芷与秋兰归一,揭车和杜衡归一,其它各为一篇,共写十三篇)
《离骚》有云“荃不揆(音kui)余之中情兮“,此处所说的荃是何物?
荃,昌蒲之无剑脊者。《广雅》谓之昌阳,或谓之尧韭。
此处出现几个关键字:荃、昌蒲、昌阳、尧韭,一物耳。
还有方士水剑一说,一句“昌蒲之无剑脊者”似有侠之大者前来。
书中所画如荃如蒲柳,却又坚挺,颇有气节。
注释里提到王逸《章句》所言:“荃,香草,以喻君也。人君被服芳草,故以香草为谕。”
还提到洪兴祖《补注》:“荃与荪同。”可以这样理解,荃是一种香草又名“菖蒲”,和“荪”很相似。
古时用来比喻君主,香喷喷的君王高高在上,供着养着,就是这样的感觉;
所以引申出来荃宰、荃荪用来比喻贤良的人、荃芜;荃察旧时书信中常用为希望对方鉴谅的敬辞。
如此拓展,算是文字的发展,汉语的渊源远比我们常用的要深远得多。
注释中还提到《庄子》:“得鱼而忘荃。”又解释到《音义》云:“香草,可以饵鱼。”。又《注》积柴水中,使鱼依而食焉。
似乎是想要解释荃做为一种香草,是可以当成鱼饵的,鱼依而食,这一点我非常怀疑。
且不说这世间少有诱香草而去的鱼儿,实在不也想象抓一把草在水中能钓到鱼虾的,但是在透明鱼缸里倒是可以看到鱼儿依着水草,相映成趣。如此理解也未为不可。
但事实上还是得认同“荃”通“筌”一说,两字相通,因此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忘了鱼具才合情理。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处“得鱼忘荃”、荃为捕鱼的工具;“得兔忘蹄”、蹄是兔罝,捕兔的器具;这两个成语都有忘本之贬义。
但是最后“得意忘言”似乎得到升华,言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也就是心知肚名,彼此默契领会了深奥的义理,那么其它的都可以忘掉了,如此,实在玄妙得很。
读到这里,方知一个字可以引申出来多少的典故,多少的奥妙,闲来无事之时以此为乐磨岁月。
注释中提到陶隐居云:“东间溪侧有名溪荪者,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而叶正如蒲,无脊,诗咏多云兰荪,正谓此也。”
这里的陶隐居就是指“山中宰相”陶弘景,此处提到“溪荪”,“石上菖蒲”,“兰荪”,可视为一物亦可否。
反正都是风雅之物,置于书房再恰当不过了。石上菖蒲之说,美石与菖蒲是绝配,不必求名贵,只求古朴清雅,供于文房之中,陡然生出山高水远之意来。诗和远方都来自这石上菖蒲,蒲自清香素雅天然。
菖蒲的味道的来自乡野,清鲜自然,能洁肺润心,如此静品带着清逸,带着一种古代文人的淡然。
无富贵气,透着洁静透着淡泊,让人心跟随着安静下来,清静下来,看着一抹绿, 不起眼却养眼。
其实昌蒲和端午节是有关联的,五月初五暖湿的季节里,家家都在大门上别上昌蒲和艾叶,可以驱虫避邪。小时候奶奶还会用它煮水给我洗澡,一股草本的清香,奶奶一边帮我洗着,一边叨叨一个夏季都不怕蚊虫不会生痱子。岁月如水流过,荃之味却总在鼻尖。
荃是喜水的,而且必须是富含矿物质的净水,若在乡野溪边,看似杂草,做壁上观就是那样翠绿。
那石头上再配上青苔,更是美妙。一提到青苔,必然想到落雨的屋檐,还会想起日本的西芳寺,那寺庙没去过也没想去,美好的东西只要神往就可以了,这样美好之物可以永存。
设想一下雨后疯长后的苔癣,满地都是。也许那里也有香草荃悄悄地生长。
据说林黛玉是喜欢青苔的,这种滋生喜阴的植物,似乎和她的气质非常相符。
午后,斑驳斜阳碎碎地落,晕染出新绿盎然,那山水之精华是极为奢侈的。
读到此处莫名地想到宋代诗人释师范一首脍炙人口《花光十梅·五叶联芳》:
“花开五叶自芬芳,欺麝欺兰别是香。传得灵根元不朽,岂惟流落在花光。”
或许是因为特别香,或许是因为叶芬芳,无端地想起,如风儿扬起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