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接触心理学后,了解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知道了在关系里的冲突中,自己应该去包容接纳对方的情绪,因为此时对方发脾气其实是源于他们小时候的那些创伤事件的情景再重新被忆起,而不见得就是针对自己,但是在冲突中,通常仍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每每遇到冲突,该生气还生气,该受伤还是受伤,而类似的情景不断上演,似乎学了心理学知识对我们也没啥帮助。
这是因为, 很多人都觉得,我懂了知识,知道了书中教的方法,那我自然就能做到书中教导的那样,在遇到冲突可以自然化解了。可这个理所当然的想法却是很大的认知错误,因为从“知道”到“做到”之间隔了很长的距离,而这个距离是需要我们去把知道的知识去实践去使用才能缩短的。就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做到“知”其实是最容易,而做到“行”却很难。
把书本上心理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第一步就是要去训练自己的“觉察力”,你得去试着一点点的感受分析自己的那些情绪是什么,是愤怒?悲伤?恐惧?委屈?沮丧?
这个过程就是你自己去把字面的那些词的含义与自己的客观真实的情绪进行连接,用你自己真实的感觉去体会那些词,从而做到清晰的表达出自己此时的情绪感觉。做到这一步说起来简单,但是需要的功夫可不少。
因为,很多人从小在强势的父母和周遭环境下,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让你去表达和分辨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我们慢慢习惯了压抑自己的种种情绪,再慢慢的,那些情绪就混成一团,一层层包裹起来,你都辨认不清楚了。而现在,你得花时间学习去区分辨认这些情绪。
第二步,培养勇气,在关系里遇到冲突时,做到有能力和力量去清晰的表达自己情绪。比如当母亲或朋友对你说了一句含有侮辱性的话,若你能做到在那个当下,直接表达这个感受----清晰的说出来“你这样说让我感到很愤怒,你伤害了我的自尊”这句话或类似的语言,而不是以同样愤怒的情绪回应或沉默委屈一言不发,那么接下来,事件的会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但是,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反抗过这个关系里的对方,此时我们可能会恐惧、害怕,不敢表达,或因震惊根本理不清感受;这些都没有关系,在那个当下,试着用“觉察”去看到自己的恐惧害怕,去感受这些情绪,就跟他们在一起,不去批判,就是单纯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感受并接受自己的这些情绪,慢慢的,这些情绪会消退,在感觉好些的时候,再去坚决的向对方表达“刚才你那样说,让我感到很愤怒,你伤害到了我的自尊”。
在冲突中向对方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确定一个边界,并向对方传递,你这样做已经伤害到我,你不可以再进一步了。而多数情况下,这种明确的表达,会使对方意识到,他越界了。那么,在下一次,他会知道不可以再对我们说这样的话。
就这样,在这段关系里,我们一点点的为自己确定边界,一点点的告诉对方,哪些是我不能允许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找寻勇气的过程。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段关系里,自己越来越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越来越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权益;而自己也越来越有力量;这段关系也将渐渐变得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