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电影院看了一遍《芳华》,电影真心的不错。之前看预告片的时候,我觉得男主可能是一个性格软弱靠刷好感提升存在感的烂好人。但是看完电影后,我真的有被男主刘峰所感动。
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男人。在文工团,被领导误会时,作为文明标兵他敢动手反抗,进入社会,被有关部门扣车辆讹钱,还是敢据理力争。文工团解散后,整个社会都在变,他除了眼神变得更坚毅了之外,其他的都没有变。再次看到那个改变了他一生命运走势的人——林丁丁,他也仅仅是面带微笑。
整部电影下来,他一直都是那个坚持内心善良,一直不曾变化的普通人。所以这一点是我特别佩服他的地方,因为做人难得可贵的就是一直不忘初心,坚守善良。我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主人公刘峰的悲剧?答案是他过早的被贴上了“雷又峰”的标签。
刘峰是那个时代的道德楷模,人们不能接受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竟然有了男女之情的念想,那太过可耻了,一个完美的人怎么能有个人的人性需求呢?所以刘峰在“触摸事件”后人生发生了戏剧性改变。
而这也是整部剧中,人物结局悲剧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刘峰没有被贴上“雷又峰”标签,那戏剧性的一幕,或许不会发生。可惜没有如果,那个时代易把人打成屏风上绣着的鸟,美却永远飞不出去,而我们这个时代,又何尝不是处处是标签呢?比如“中年油腻男人”“佛系90后“。
02
为什么我痛恨“贴标签”?最重要的是它限制了一个人认识别人的能力。
记得我的一个学英语的同学,大学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电脑编程,毕业之后他不喜欢外企的工作环境,想做一个程序员,去面试了好几家公司,都被拒绝了,理由是:专业电脑编程的同学都不见得能够写好一个代码,何况他那种非专业的呢?
后来那个同学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写好代码,在面试的时候说:只求有个程序员的工作,可以不要薪资,因为本身他的作品就比较符合招聘方的要求,加上他不要薪资,所以很快就有公司录用了。
在他刚开始上班的时候,一些同事会给他贴上“新人”标签,什么活都会让他去做。理由是:多给新人表现的机会。而当他出错的时候,那些同事却从不把他当新人看,她们只会说他果然不行,不然不会连薪资都不要就来上班了。
突然想起那句话“坏人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而好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做了很多因为一件事就被否定,我当时问他当被人贴上“新人”“不行”的标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他说:难过和委屈肯定是存在的,不过在那种环境下,要想洗掉标签明只能花费比别人多十倍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来证明自己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所幸他所有的努力是有效的,三个月后他离职了,去了腾讯。
看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标签”错误例子。每个人都有千万种可能,不要占着自己的资历老,就轻易对别人说:你不行。大家都是第一次共事,请给与新人一点温度!你的资历,还不是从新人开始的时候慢慢积攒起来的啊!
03
我觉得给人贴标签,就容易被刻板印象框住思维从而感知不到正常的人性需求。就如《芳华》的刘峰,人们只记得他是“雷又峰”,只记得他要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这样才能是一个真正的“雷又峰”却没有人记得他正当少年,有青春的荷尔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有悖伦常的事,他只是有一个他自己喜欢的姑娘了而已。
无独有偶,新时代下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的一个同学,初升高的时候考的成绩不是老师和家长所期待的分数,他父母问老师什么原因导致了没考好,老师说他谈恋了(他那个时候确实在谈恋爱),再此之前他父母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孩子,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一听说他是因为谈恋爱而导致了与理想的高中无缘后,对他特别失望,他妈妈质问他说:好好的一个你,怎么就突然变坏了,不好好学习,跟着那些学校里的小混混学谈恋爱?
其实中考那天,他是带着感冒去考试。可是没有人相信他是因为感冒没考好,都觉得他是谈恋爱谈的影响学习了。
他之后的升学,就业只要稍微的让他的父母不满意,他们就会说:你要是初中不谈朋友,你肯定能上最好的高中,然后最好的大学,你现在肯定不是这样的!
可我朋友说:他并不后悔初中谈恋爱了,他只是很后悔中考前没有好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感冒了,影响发挥。
看吧,坏不坏,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旁人没有权利去指责他,因为你看到的,或者听到的都只是一部份,并不是全部。
我们其实是要慢一点,慢一点去做评价,不要太快的给人贴标签,要去看他们做的事,体会他们说这些话后面的心情。其实是要去体会,如何放下“我”这个问题。有时候自我太强,我们就看不到别人,我们的世界也就完全容忍不了跟“我”有点不一样的人。
“不要给人贴标签”,是由己及人的一句话,我一直很受益。另一句我也喜欢:“黑暗里,我就是光。“不给别人贴标签的同时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不管是夸大的自得还是鞭笞,温存智慧的体会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