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和一个市级国资数科公司的同行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今年的业务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本来想借助参加智慧城市大会了解一下目前行业还有没有新的业务机会,起码要维持当前部门的正常运转,但是参加之后就更加迷茫和焦虑了,甚至是觉得行业已经到了最难的时候了。
「找不到新方向」这是今年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所以在今年也可以看到不少行业公司的业务布局都开始出现了分化,积极投入新的热门方向,包括水利数字孪生、新能源领域、低空领域、民航领域甚至还有公司开始投资第三曲线培育C端的业务。
但是有一些热门领域目前还处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当前大部分都还是做个热闹,并没有实际的项目落地,所以也就造成了现在普遍性的青黄不接的局面。更有小伙伴说他们整个业务线上半年一单未签。
当然,相对于普通的民营企业的四处出击,这些国资的数科公司具备更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因为他们通常具备比较好的本地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本地信息化的独家经营权,比如以下是一个地方国资背景的大数据公司的定位和公开介绍,这应该是很多地方数科公司的一个缩影:
在获得政府「全市信息化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独家授权后,公司以全市信息化项目统建为抓手,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城市大脑生态服务体系。
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做好本地服务和经营就可以了,但是前几年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或者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驱动下,也导致了这些企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他们和一些本地的通信运营商可能还存在一些区别,大部分的本地通信运营商都是以集成工作为主,但是对于很多数科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是奔着自己能够做项目的目标去的,而且有一些数科公司甚至都在投入做一些基础平台的研发,所以这些公司也都具备比较全的编制,但是随着城市信息化项目投资的减缓,这些公司自然也会面临业务转型的压力。
通常情况下,大家会把本次的行业下行总结为技术价值不明显,但是这背后却是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的项目投资能力的下降,大部分信息化公司都觉得自己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本质上挣的都是政策以及资本的投资外溢。
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可能很多成品软件就可以满足其需求了,不一定要搞这么多的定制软件项目,就像我们之前做一些工厂的安全生产平台,从工厂的本身他根本就没有这个需求,他们平时用个Excel就可以搞定了,但是监管要求他们要上安全管理软件,所以他们只好上,但是核心要求就只有一个:能够满足监管的要求。
再比如我们之前到一个国企的水厂去做项目,他们根本就没有信息化升级改造的需求,大部分的工作其实依靠人工就可以解决了,这些水厂的员工平时就没有什么事情做,核心的工作就是定时抄一下水表,巡检遇到问题打个电话就能解决了,你上信息化一方面是给他们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另外一方面这些企业也不会因为上了信息化就减少员工,毕竟他们还是要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就业的。但是政策要求这些企业要创新,要智改、数转,所以这就创造了需求和项目。
通常政府投资也可以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比如智慧城市以及数字孪生概念火热的时候,首先是地方政府会有项目的投资,紧接着就会有很多的社会资本愿意投资这种类型的公司,因为有利可图,所以才会有更多的创业者进入到这个方向,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紧张,进而工资都上涨,所以很多公司的价值不在于自己真的掌握了什么了不起的技术,更多的是项目投资增加从而造成的资本收益预期增加,从而导致公司的估值以及员工的收入增加,这是一种外溢效应。
而且这种投资带动效应本身对技术的发展也是正向的,有投资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很好的产品或者技术,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吐槽的数字孪生,但是回看数字孪生这个浪潮对与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起码现在不少数字孪生的产品质量和水平和过去GIS行业的一些产品化程度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的。
但是如果没有投资带动,研究人员也不会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投入,比如今天本来我是想写实景三维的端到端趋势的,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已经开始使用端到端的SfM管道来替换传统的SfM的处理管道,包括DUST3R和VGGSfM,而且在性能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但是想着现在大家兴趣都不在这上面了,所以也就作罢了。
所以大哥最后问我,哪些方向值得做的时候,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到有增量投资的领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