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科地位的嬗变
唐代是一个国力鼎盛、 蓬勃开放的朝代, 隋代创立的科举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唐代科举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秀才科是唐代常科中最早设立的科目,也是法定地位最高,难度最大的科目。正因为秀才科的难度大, 应试的人数非常少,至永徽二年(651 年),秀才科被统治者取消,从此在中国科举史上消失了。
唐代读书人最热衷参加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的科目,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以儒家经典学说统一思想,因而注重以经术取士。虽然唐代各种《登科记》 并不载明经姓名, 但每科明经及第人数多在100 人左右,及第者多被任命为唐代中下级官员。
与明经科一样, 进士科也是唐代的另一个重要常科。唐初,进士仅试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重视文学的社会氛围中,进士科的声望不断提高,不少进士及第者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很快就能爬升到帝制政权的顶峰。正因为如此,进士还没有经过吏部铨选被任命为官员,身上还穿着百姓的衣服时,就被人们视为未来的卿相, 以至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说。进士科吸引着天下读书人纷纷应试,导致竞争非常激烈, 及第难度非常大,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之说, 意思是如果一个读书人三十岁明经及第, 他在明经科及第者中算是年龄老的, 如果五十岁能考上进士, 那么他在新科进士中还算是年轻的, 可见进士科的难度远远大于明经科。
受到唐代读书人追捧的进士科确实选拔了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比如唐德宗贞元八年(792) 录取的进士都非常出色, 因此被称为“龙虎榜”。 这一榜的主考官为“权知贡举” 的兵部侍郎陆贽, 所谓“权知贡举” 即临时委任主管科举考试,中唐以后常临时差遣相当于礼部侍郎(大致相当于副部长) 一级的官员担任权知贡举。 由于采用通榜、公荐法,陆贽采纳了补阙梁肃、 郎中王础的建议录取名单,最终录取 23 名进士。这一榜状元是贾稜, 其他进士如王涯、 李绛、 崔群等官至宰相, 韩愈、 欧阳詹、李观为文学家,冯宿、庾承宣也成为中唐名臣。特别是“文起八代之衰”、 维护儒学道统的韩愈名列其中,使“龙虎榜” 成为中国科举史上著名的科榜, 至今全榜 23 位进士的姓名仍一一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