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学到大学, 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试无数, 大的考试有中考、 高考、 四六级考试、 公务员考试等, 小的考试更是层出不穷, 比如中学生有月考、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模拟考试、 摸底考试等。 大学生面对的考试则更多,比如有每门课程的结课考试、 各类证书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 用人单位的笔试与面试, 以及用于出国的雅思、 托福考试等。 即便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 也还是逃脱不了各种考试, 比如跟自己工作相关的资格考试、 职称考试等。 因此, 可以说, 考试伴随着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半生, 几乎大多数有大学学历的人, 大多都是久经考试的老战士。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考试传统的国度, 从先秦时期起, 中国就有各种各样的考试, 其中有一种影响力极大的考试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 年之久,它就是科举制度。 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 的科举制度, 让唐宋以来的大多数读书人甘心埋头寒窗苦读十年、 数十年, 甚至头悬梁锥刺股, 皓首穷经一辈子。不仅如此, 科举被视为“抡才大典”, 受到唐宋以来的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历代皇帝不仅主导科举政策的制定, 还亲自主持考试录取考生。 我们完全可以说, 科举是不仅是延续时间最长, 而且是参与面最广、 影响最大的考试制度。
1.“误会” 科举
尽管科举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但是在众多的历史名词中, 对科举这个名词大多数人并不陌生。 因为与科举直接相关的一些名词, 比如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八股文, 以及三元及第、 五子登科、 鱼跃龙门、 独占鳌头、 魁星点斗等仍然经常会出现在我们阅读的文字中, 或者我们的耳边。 不止这些名词,更重要的是, 还有一些科举人物是大家熟知的, 正是通过这些科举人物, 让我们对科举多少有些了解。
有一次, 我跟几个朋友聚餐, 其中一个朋友带来一个在文化产业领域颇有建树的先生, 我朋友介绍说, 这位先生今天来就是为了见我。 这时, 这位先生自己介绍说, 他今天来是想请教我一个问题。 我确实有些意外, 我对经商之道、 文化产业都是一窍不通, 能教他什么呢? 我是一头雾水。 也许看出了我的疑惑, 这位先生很客气地说: “知道您是研究科举的专家, 我的高祖父是清朝的一个解元,在文革之前, 我们家老房子的大门上还挂了一块‘解元’ 匾。 解元到底是参加什么考试获得的名称呢? 解元到底在考试中是什么样的名次呢? ”听到他这么问, 我松了一口气, 原来他是来问我科举的问题啊。 我告诉他,解元明清乡试第一名的称呼, 解元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各省考试的第一名, 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你们家祖上是解元, 说明你们家是书香门第啊, 也肯定是当地名门望族。 这位先生听了非常高兴。 过了几天之后, 又给我发来他们家族谱的照片,我发现这个家族的族谱不仅为这个解元专门立传, 而且将他的传记放在族谱的卷首, 这足以说明这个家族以这位解元为荣。
正是因为家族之中有一位引以为豪的解元, 这位才先生关心科举, 进而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科举。 然而, 大多数人与这位先生不同, 他们熟悉的科举人物几乎都是负面的, 比如小说家吴敬梓塑造的范进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他甚至成为不少人人心目中科举的代言人了, 现在有人只要提到科举, 很多人头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就是范进了。
在《范进中举》 这篇小说里, 从省城参加乡试回来的穷书生范进, 遇到的头等大事, 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小说写道: 家里没有早饭的米, 已经饿得头晕眼花的母亲吩咐范进: “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 你快拿集上去卖了, 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 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看到这种情况, 范进只好不顾读书人的身份, 抱着这只鸡——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到街上去叫卖。 正当范进抱着鸡, 手里插个草标, 一步一踱, 东张西望, 希望找到买主来买他手里的鸡, 好换米回去的时候。 突然有消息传来, 说他中举了, 这太意外了, 他是完全不信自己能中举,他以为这些人在故意戏弄他。 消息被确认了之后, 范进是欣喜若狂, 最后居然发疯了。 新科举人发疯了, 这还了得。 在百般无奈之后, 面对大家的劝说, 他的岳父胡屠户壮着胆子打了他一记耳光, 他才清醒过来, 满心欢喜地接受中举这一特大喜讯。
我们回头想想, 当年范进想去省城参加乡试, 去找胡屠户借点钱做盘缠的时候, 他的这个岳父大人是凶神恶煞, 把这个看起来很落魄的女婿狠狠地臭骂了一顿, 他是怎么骂他的呢? 骂得非常难听, 他说: “像你这尖嘴猴腮, 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 就想天鹅屁吃!” 听到岳父这么骂自己, 范进是什么反应呢? 吴敬梓在小说中写道,“骂得范进摸门不着”, 也就是说范进脑袋都大了, 甚至已经都被骂得头晕眼花了, 连家门都找不到了。
胡屠户对待范进的态度不可谓不粗暴, 不可谓不蛮横, 但是, 范进中举以后,面对发疯的范进, 大家提出只有胡屠户打他一记耳光, 才可能把他打醒的时候,平时可以随便打骂他的胡屠户立即收起了那副粗鲁的嘴脸, 用哀求的语气对大家说: “虽然是我女婿, 如今却做了老爷, 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范进没有中举的时候, 胡屠户敢骂他是尖嘴猴腮的笨蛋; 现在中举了, 胡屠户立即就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了, 自己不敢打。
但是, 范进一定要打才能清醒来, 胡屠户不得不打啊。 在打之前, 有一个细节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他“连斟两碗酒喝了”, 为什么要喝酒呢? 为了壮胆! 之前那么粗鲁、 蛮横的胡屠户居然要用酒壮胆后才敢打中举后的范进, 这说明考中举人的范进在胡屠户的心中已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不仅如此, 从对范进的称呼的变化, 我们也可以明显体会到胡屠户在范进面前是彻底屈服了, 他称范进为“贤婿老爷”, 这与他以前骂范进是尖嘴猴腮、 癞蛤蟆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胡屠户还极力想讨好范进, 他在邻居面前吹捧范进, 说他“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 就是城里头那张府、 周府这些老爷, 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同样一个评论者, 评论的对象也是同一个人, 前后的差异真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有一个原因, 就是范进中举了, 让胡屠户从极度蔑视范进, 骂他是想吃天鹅屁的人, 向极力阿谀奉承, 赞扬他是文昌星下凡。 转变之快、 之大, 肯定不亚于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 让胡屠户这么快变色的唯一原因就是范进中举了,科举的魔力真是非同一般。 不仅胡屠户的态度急剧变化, 中举还让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但有人送米、 送钱, 还有人来投靠当他们家的奴仆。 后来, 范进还顺利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他是小说家笔下的一个科举得意者的典型。
与范进不同,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是科举失意者的典型, 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 只是一个老童生。 迂腐的孔乙己成了咸亨酒店酒客们取笑的对象。 当人家说他偷何家的书的时候, 他争辩说: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 ” 尽管已经落魄到这个地步, 他还是以自己是读书人为荣。 他排出九文大钱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了, 他也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科举人物形象了。
除了范进和孔乙己之外, 还有一个科举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 他就是《铡美案》 中的反面人物陈世美。 在剧中, 陈世美寒窗苦读之后, 在结发妻子秦香莲的全力支持下, 他进京赶考, 一举高中状元, 被皇帝看中招为驸马。 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陈世美居然不但要抛弃结发妻子秦香莲和孩子, 甚至还派韩琪去刺杀秦香莲。 状元陈世美因此成为天下负心男人的代名词, 现在每每有人说负心男人, 就会说他是“张世美”“李世美” 等。 最后, 如此负心的陈世美最后被包青天包拯送上了龙头铡, 给处决了。 陈世美这个形象就给观众留下一个印象, 科举考试选出来第一名状元都是如此道德败坏, 目无法纪的人, 科举是多坏的考试制度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