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我一直想写却一直不敢写的,不是怕国内同行拍砖或者说我崇洋媚外,而是因为现在普遍的一个认识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好,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更胜一筹。我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的,想想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那在国际上都是引以为傲的,现在英国不也在引进我们的数学老师,采用我们的教学方法嘛,但就这两年我在美国中小学课堂的观察,包括中文、英语、数学、地理、科学、音乐、体育等等各个方面,我在反思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就不如我们中国的吗,答案是我觉得美国的孩子真的比中国孩子幸福的太多。
首先,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注重调动学习兴趣,他们觉得学生动手参与和学习兴趣更重要。
拿我现在所在的美国普通的一所中小学为例,学生上课具体学到多少东西,会不会考试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有没有兴趣上你的课。比如我上中文课,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整个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我一般上课讲课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多一分钟我都觉得多余,其他时间让学生做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去掌握和巩固所学的东西,也许有的老师就会问了,你这样教学能完成教学任务吗?这个问题问的好,确实美国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课堂知识容量小而且很少落实,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多。但在这些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却很高,我几乎没有看见美国学生课堂上有打瞌睡或者开小差的学生。我有时候甚至认为有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太高,我还时不时得给他们“降降温”。我想之所以美国的教室和课堂成了学生喜欢的地方,并不在于教师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做了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教师没有去做刻意落实知识这件事。比如我讲数字1-10的时候,我并不会刻意的一直重复的讲这些数字怎么念或者怎么写,我会问学生一个问题,把你们生活中能想到或者看到过的跟这些数字有关的东西简单的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然后大家再来一起来说说这些数字,很多学生就写了爸妈的手机号,家里的门牌号,还有年龄、时间、日期,家里有多少只狗和猫等等,这些都和数字有关,而且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讨论的不亦乐乎,可是老师并没有讲太多,只是充当着课堂上的一个组织者和决策者而已。我再举个例子,地理课上老师讲到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老师就以美国大平原是否宜居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这样就顺便带出了该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农业等一系列相关知识。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学生讨论的热情高涨,但老师并没有总结和梳理美国大平原的具体地理知识,只是整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开心,学生学得也很高兴,仅此而已。同样的一节课,如果在中国这样讲,以中国的课堂评价标准来看,很有可能会被判为不及格。
其次,美国教育让学生学习更具有持续性,学生更容易成为终生学习者。
不能否认,从短期来看,中国教育体制走出来的学生学的知识更多,学生的基本功更扎实,学业进步的也更快。换句话来说,中国式的教育单位时间内亩产量更高;但是,如果把教育拉伸到整个人一生的时间来看,我们中国的学生在出发阶段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会被美国学生超越,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因为这涉及到学习是否具有持续性,也就是学生能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想想我高考毕业的那一年,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考完试后都撕书、烧书或者把书当垃圾一样贱卖了,大学毕业的时候也一样,我们恨不得从此告别学习,好像毕业后读书这件事就跟我们无关了一样,试问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每年读书超过10本的?我自己也很惭愧,直到去年我才意识到读书和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我有时候甚至想当年为了考试能多考几分,挑灯夜读,牺牲了自己的爱好和睡眠,现在想想,那几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真的可以让你n年以后生活的更好更幸福吗?不管你承不承认,即使现在,国内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在拼成绩,即便是周末,学生也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而是在各种补习,因为家长看重学习成绩,老师也看重学习成绩,甚至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有人都很看重学习成绩。如果你真的很享受这种学习也就罢了,可事实上是大多数学生都是被迫无奈的,这样的学习带来的代价是惨痛的,因为这种学习真的伤害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有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从美式课堂走出来的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可能不如我们,但他们不会撕书烧书,毕业后也不会停止学习,因为他们不会厌恶学习,他们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这也就不难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被他们超越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这么一段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与大家共勉:假如学习就像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国内的教育就像在看这部精彩的电影之前,要求学生看完电影后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找出多少处用了哪些特技、结构有哪些特色、让你发笑的地方有几处等等,那试问你对这部精彩的电影还有兴趣吗?如果你的答案是有,请忽略此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