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 ,男,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二、作品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三、翻译家施咸荣
施咸荣(1927.4.11—1993.5.18)
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果卓著、贡献很大的文学翻译家和美国文学研究专家,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译有外国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其中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合著)《西风杂草》等论著;《最幸福的人》《马戏团到了镇上》《斯巴达克思》《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集》《希腊悲剧故事》《王冠上的宝石》《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战争风云》《富人,穷人》及《土生子》等;主持编辑并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现代外国科幻小说选》等作品。
四、个人阅读感悟
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他满嘴脏话,曾经三次被学校开除。在本书故事的开始他又因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而第四次被校方开除。在纽约游荡的三天内,他抽烟、喝酒,约会漂亮姑娘,出入夜店、酒吧,甚至还招过一回妓女(虽然什么也没做,只是想和她聊聊天)。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孩子。但奇怪的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却很难讨厌他,有时候甚至对他有点儿喜欢,有点儿同情。这是为什么?
我想这是因为霍尔顿虽然行为放荡不羁,胆小怯懦,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爱读书,爱思考,内心深处一直在追求着真善美。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运用意识流的描写方法,以细腻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复杂的心态。
霍尔顿虽然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而且在名校潘西中学读书,但他几乎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感到不满。在他看来,他周围全是一些“假模假式”的伪君子。校长哈斯“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见了穷学生的家长“只跟他们握一下手,假惺惺地朝着他们微微一笑。”见了有身份的家长“一谈也许就是半个小时。”跟他同室的高中生斯特拉德莱塔极度自恋,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私底下却非常邋遢,思想粗俗,只对色情的话题感兴趣。就连父亲的律师职业在他看来也是不屑的:“可你一当了律师,就不干那样的事了。你只是挣许许多多的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搭臭架子。”……在这样一群“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中间,霍尔顿感到痛苦,压抑,迷茫,孤独,因而表现得极不合群,并用自己消极堕落的言行来与之对抗。然而根植于霍尔顿人性深处的底色依然是纯真和善良。他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霍尔顿有一颗柔软纯净的心灵。他热爱纯真的儿童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博爱的情怀。他一直担心着一个问题:冬天冰封时,湖里的鸭子怎么办?他问过很多人,可是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待。”这“真正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霍尔顿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和妹妹聊聊天、怀念死去的弟弟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对他来说是“真正的东西”。因为他们保有最纯最真的童心,在霍尔顿心中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
这种自我的内心世界和外界的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异使霍尔顿几乎崩溃,他精神混乱,心理矛盾异常激烈,幻想着肉体死亡的种种假象:“心窝中弹,血流满地”、“我打算他妈的干脆坐在原子弹顶上”等。他急切地想要逃离到“西部边缘一个阳光明媚、景色美丽的地方去”,装一个聋哑人,拒绝世间的声色进入心灵。他想在离开纽约前和妹妹菲苾告别,却看到许多胡乱涂在学校校园里的淫秽字画。他意识到成年人的污浊正在进入孩子们纯洁的象牙塔,想去擦干净那些字画。然而他不无悲观地发现,“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干这事,世界上那些“* 你”的字样你大概连一半都擦不掉”。他一方面为自己作为个人在面对社会势力的不可抗拒和极为渺小,一方面又为庸俗肮脏的世界观正在侵犯象牙塔而升起一股凛然的捍卫者情怀,因此霍尔顿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看到这段独白,我们仿佛听到鲁迅在《狂人日记》末尾的“救救孩子”呐喊。面对社会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堕落,霍尔顿很无助 但他并没有绝望,而是以一种浪漫的方式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法:守护儿童,使这个他心目中唯一纯净的世界不受污染。这种天真的想法让我们感动之余也给我们带来一丝喟叹。在霍尔顿内心的真善美要求和外界假恶丑的现状之间的斗争中,他输得体无完肤,以至于破罐破摔,但是心灵深处的善根使他不愿沉沦下去,他找到的出路便是做一个麦田的看守者,看护着孩童的心灵不被污染。对于社会危机已经波及到儿童世界的现状,霍尔顿的“守卫”连他自己都觉得是“异想天开”,他意识到了这个危机,却没有现实中实际的解决办法,只能在头脑中幻想一个麦田里的守卫者,守护人类社会最后的一片心灵净土。
只有对人类命运的无限关注,才有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虽然不无悲观厌世,但其关心人类命运未来走向的道义感,使这部小始在沉闷压抑中终有一丝希望的光明。
五、片断摘录
1.让我真正喜欢的书是这种,当你读完,你希望这作者是你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如果你想,你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
2.我一直在脑子里想像很多小孩在麦田地什么的玩游戏。有几千个小孩,没别的—没别的大人,我是说,除我之外。我就站在这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他们不看方向的话,我就得从哪出来把他们抓住。我就整天干这种事。我就当个麦田守望者得了吧。我知道这很疯,但这是唯一一件我想做的事了。我知道这很疯。
4.我经常要对别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尽管我见到他们根本不高兴。
5.很多时候你简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除非你先谈起一些你并不太感兴趣的事情。我是说有时候你自己简直做不了主。我的想法是,演讲的人要是讲得很有趣,很激动,那你就不应该给他打岔。我很喜欢人家讲话激动。(老师如何评判学生的上课发言、作文,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6.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成熟的代价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