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期的中国,选择王朝继承人,一直都是件风险系数极高的事。它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于国家整体而言,错误的继承人将影响国家方针和路线,大大动摇根基。其二,于继承者自身而言,他会在继位前遭受到各方竞争者的攻击。
单单是第二方面,历史上的例子便多的不胜枚举。
远的不提,先说清代:努尔哈赤25岁起兵,统一建州后,也算事业有成了。他的长子褚英被视为继承者不二人选。然而在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后金的前三年),“四贝勒”与“五大臣”结成联盟,站在褚英对立面。最终,褚英先是被圈禁,后处死。
三代之后,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简直是个翻版:爱新觉罗胤礽同样很早就是储君,中年过后与大臣、兄弟产生嫌隙,被弹劾、圈禁、被废。
颇有政治头脑的李世民,在这里也遇到了他的软板: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联合李元昌、侯君集、杜荷、赵节逼宫。这场政变的成因,是魏王李泰集团的变强,随之而来,父子间嫌隙渐增。
发现没有,历史上这么多次继承人的争端,到最后,往往会以团体党争的形式呈现。归根结底,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人,最终总能走到一起罢了。西汉,武帝年间的巫蛊之祸,就是一场针对继承者的“团体战”,其涉及人物繁杂,时间线也拉得很长。
第一阶段:铺垫期 涉及人物:外戚团体
刘彻刚刚做上太子时,身边有一个舍人,名叫公孙贺。等到刘彻继位,公孙贺出任太仆一职,得到重用和信任。多年后,卫子夫得宠,她的姐姐卫君襦被指婚给公孙贺。
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公孙贺多次以轻车将军的身份出征匈奴,虽很少立功,但是仍旧被武帝信任着。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原丞相石庆亡故,公孙贺接受金印紫绶,成为新的丞相。他此刻同时也是卫子夫的姐夫,太子刘据最有力的支撑。
其实不难发现,历史上的王朝有这样一个定律:开国时欣欣向荣,小心谨慎,但是随着新的阶级体系形成,为了巩固阶级的既得利益,腐败随之而来,因为腐,法度此时也失效了。那么这个规律,用在人、家族身上,同样解释得通:刚发家时,充满正面性质的奋斗,但一旦财富与权力积累,“自律”与“让步”就成为难事。
公孙贺有个儿子,名公孙敬声,是个赢在起跑线上的男孩儿,他一出生,就是皇帝的外甥,后来也领到太仆的职务,管理皇宫的车马,位列九卿之一。《汉书》里,他挪用了北军军饷一千九百万两,因而被关入大牢。
第二阶段:爆发期 涉及人物:外戚集团,游侠朱世安
古代的许多法律制度,是允许变通的。例如,将军打了败仗,按律当死,但却可以“赎为庶人”。公孙敬声犯了大罪,公孙贺于是打算从其他方面立功,换回儿子的自由。
那段时间有一个游侠朱世安令政府很头疼,我们不知道他反了什么罪,武帝非要抓住他,可就是抓不住。公孙贺遂想,通过缉拿朱世安博得上司刘彻的谅解。
于是,后人就能读到非常滑稽的一幕:西汉内阁首脑、退休老将军,宝刀未老,三下五除二抓获国家一级通缉犯危险人物朱世安,结果被朱世安反咬一口,控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公孙贺鱼肉百姓。最终,宝刀未老变成了晚节不保,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其家族一夜间覆灭。
卫子夫女儿诸邑公主、卫青儿子卫伉,受到牵连,亦亡。
第三阶段:决战 涉及人物:明线江充暗线李广利等;卫后,太子,武帝
在研究“大决战”时,我想过许多切入点,朱世安?江充?太子刘据?但觉得都不能直击问题核心,那不如就先从汉武帝的病说起吧。
征和二年,武帝已经65岁了,说真的,古代帝王年过60,基本上可以先将后事操持起来,以免未来慌乱。公孙家的事儿一处理完,刘彻就病了,症状是:精神恍惚,心悸失眠。
现在看来,他老人家多半是被密集的工作累着了,但是在当时,大家不这么以为,他们觉得:皇帝似乎快死了。
于是,就有两批人坐不住了:太子党怕关键时刻出乱子,动摇自己的地位,为首者是刘据、卫后、以及一批爱出主意,乱出注意的幕僚们;反太子党则思量,是不是该趁机翻盘。
江充是武帝的近臣,跟太子素来有嫌隙,是反太子党成员。前面,朱世安以巫蛊控告过阳石公主等人,江充所幸将武帝的病症归结为诅咒。在武帝的首肯下,江充任“重案组”总指挥,带着侦察员直接冲向卫后住处与太子宫。
最终,在太子宫里“发现了”深埋地下的蛊。
在追述巫蛊之祸时,刘据经常被贯以"无脑"形象:面对诬陷,他不是对峙,而是先把江充给杀了;害怕自己的人不够用,找老妈卫子夫把皇后宫的侍卫调遣了,生怕罪名不够;遇到朝廷兵力镇压后,直接起兵反。
其实,如果将背景设定为“刘彻快死了”,就都能解释的通了。最起码,在刘据看来是这样。
刘据起兵的理由之一是:父皇病重,无自主能力,且有奸人在侧。
也就是说,刘据对武帝得了重病是深信不疑的,而且出于种种原因,他无法靠近武帝,这又让他认为,父亲是被奸人控制起来了。如果什么都不做,那等待他的结局只有一个:皇帝死后,自己也会被杀。
卫子夫的举措也很值得玩味:《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无持节夜入未央宫长秋门,阐述来龙去脉后,卫子夫是支持儿子的,且拨了长乐宫护卫以及武器若干。
卫子夫虽是歌女出身,可做了几十年皇后,不可能不懂国法与时局。且,她素有贤名在外,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儿。能让她选择给儿子增兵,而不是等待丈夫彻查的原因,大概就是:她也相信,武帝病重,长安失控了。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刘据背负谋反罪名奔逃,路上绝望自尽。武帝收回皇后绶玺,卫子夫羞愧自责下也自尽了。
政和三年,丞相刘屈耄与李广利预谋拥昌邑王为太子,事发,刘屈耄被腰斩。时隔数月,回忆巫蛊之祸,终于有了一丝阴谋的味道。朱世安的控告、江充的构陷、以及李广利等人所谋,没准儿一开始就是勾结好的。
本文参考资料:《汉书》《资治通鉴》